礼书 白话文翻译
太史公说:盛大的美德啊!主宰制约着世间万物,驱使支配着天下民众,难道是人力所能决定的吗?我到大行礼官的官署,考察夏、商、周三代礼制增减的情况,才知道根据人之常情来制定礼数,依据人的本性来制定仪式,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
为人之道千头万绪,规则礼法无处不在,用仁义来诱导人们上进,用刑罚来约束人们,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地位尊贵,俸禄丰厚的人备受尊宠,以此来统一四海而使民众步调一致。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会在车身上装饰黄金,在横木上嵌错花纹,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喜欢看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会在服装上刺绣花纹和图案,使外表形态更美好;耳朵乐于听钟磐演奏的音乐,就会调和八种乐器的音律,来激荡内心的情感;口舌愿意品尝美味佳肴,就会调制出各种可口的滋味,来各尽其美;性情喜好珍贵美好之物,就会雕琢打磨精致的玉器,用来顺应自己的心意。因此天子的大辂车用蒲草做席子,鹿皮冠帽配布衣裳,红弦的琴瑟底部有孔洞,用清肉汤和淡水酒祭祀,这是因为要防止过于奢侈,改正刻意铺张的弊端。因此上至君臣朝廷尊卑贵贱的秩序,下至平民百姓的车马、“鲁国举行的天子禘祭之礼,从以酒灌地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周朝衰落以后,礼仪荒废了,乐舞失传了,各等级相互僭越,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为妻。遵循法规、坚守正道的人被欺侮,奢侈淫乱、僭越等级被视为显贵荣耀。像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徒尚且说“出门看见纷繁华丽之物而感到喜悦,回来听到老师讲授大道而感到快乐,这两种令人高兴之事在内心斗争,不能决定取舍”,何况那些资质中等以下的人,逐渐失去教化,长期被世俗所浸染呢?孔子说“一定要辨正名分”,他在卫国居住时看到了许多不合礼法的事。孔子死后,那些受业门人湮没在世俗中而不能振作,有的人前往齐国、楚国,有的人迁居黄河、东海之滨,怎么能不令人痛心呢!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全部接纳了东方六国的礼仪,选择其中好的方面加以采纳,虽然不合于古代圣王的制度,却尊崇君主、抑制臣僚,朝廷上下井然有序,依照了古代沿袭下来的礼仪。到了汉高祖时期,光复四海,叔孙通对礼仪稍加增加或删减,大体上都是沿袭的秦朝原有的礼制。从天子的称号到左右辅佐的官僚以及宫室和官职的名称,很少有改变的地方。孝文帝即位以后,有关部门商议要重新制定礼仪,那时孝文帝喜好道家无为学说,认为用繁琐的礼仪只能粉饰外表,对治理天下没有帮助,通过身体力行来教化别人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废止了这件事。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精通谋身治世之术和刑法名实之学,多次求见景帝进谏说:“诸侯王是天子屏障和辅助,与臣僚同列于朝廷,这是从古到今通用的制度。现在大的诸侯国割据一方,施行与朝廷相异的政策,不到京城汇报情况,恐怕不能再让这些封国继续传给诸侯王的后代了。”孝景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六个诸侯国反叛了朝廷,把诛杀晁错放在起兵理由的第一条,皇帝杀死了晁错来解除危难。这件事记载在《袁盎晁错列传》里。从此以后,做官的人只热衷于培养交情、安享俸禄罢了,不敢再议论礼制了。
当今皇上即位以后,招揽通晓儒学的士人,命令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十多年也没有做成。有的人说,古时候天下太平,万民和睦安乐,祥瑞应验之事层出不穷,于是采集各地风情民俗,制定礼仪。皇上听到这些话,诏令御史大夫说:“大凡接受天命而称王的人,各自都有兴起的原因,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结果却是一样的,是因为顺应民众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礼仪,遵循民众的风俗习惯来创建制度。议论的人都说礼仪制度太久远了,今天的百姓还能看到什么呢?汉朝也是刘氏一家的事业,如果典章法令不能流传下去,又能对子孙后代说些什么呢?教化深远崇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恢宏广博;治民目光浅薄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偏颇狭隘,怎么能不以此自勉呢!”于是从太初元年起,改定历法,变更服饰颜色,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确定宗庙祭祀和百官朝贺的礼仪,以此作为朝廷常用的典章制度,流传给后人作为典范。
礼制因人而产生。人们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怨恨,怨恨毫无限度时就会引发争斗,有争斗就产生祸乱。古代圣王讨厌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仪道义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受到限制,物质也不会因为欲望的增长而显得匮乏,两者相互协调而能长久,这就是礼制产生的原因。因此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
稻米、高粱、五味食品,是用来调养口舌之欲的;香料、鲜花、芳草,是用来调养嗅觉之欲的;钟鼓、管弦演奏的音乐,是用来调养听觉之欲的;精雕细刻的花纹,是用来调养视觉之欲的;宽敞的房间和床榻、几案、坐席,是用来调养身体之欲的:所以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君子的欲望已经得到了调养,又愿意受礼仪区别的制约。所谓区别,是指高贵的人和低贱的人要讲等级,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要有差别,贫穷的人、富有的人、卑贱的人、尊贵的人都有与身分相称的待遇。所以天子乘大辂车用蒲草做席子,用来调养身体之欲的;车子两侧摆放香草,用来调养嗅觉之欲;车子前面有嵌错花纹的横木,用来调养视觉之欲;和铃与鸾铃的声响,慢走时与《武》《象》的节奏相符,快走时与《韶》《濩》的节奏相符,用来调养听觉之欲;龙旗的边缘装饰有九旒,用来培养天子诚信之心;车轮装饰着伏卧犀牛的形状,伏轼上装饰有虎皮,马肚带以鲨鱼皮制成,车轭雕刻成龙的样子,用来培养天子威严之气。所以大辂车的马匹,一定驯化到温顺的程度,然后才可以驾驭它,用来保证天子人身安全。谁能知道人们出生入死追求名节正是为了保养身体呢?哪个知道人轻视费用就是为了聚集财富呢?哪个知道恭敬辞让就是为了保证平安呢?谁知道学习礼仪、仁义、文章、道理正是为了调养性情呢?
人以苟且偷生为目的,就必定死亡;以苟且获利为追求,就必定受害;以懒惰懈怠为安逸,就必定危险;以冲动固执为安分,就必定毁灭。所以圣人用礼仪和道义来规范一切,那么趋利避害两方面就都得到了;若一概任情尽性,那么两方面就都会失掉。所以儒家要使人两方面都得到,墨家要使人两方面都失掉。这就是儒、墨两家的区别。
礼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方式,君主威严顺利施行的最佳途径,人们成就功业声名的总体纲要。王公遵循礼治,就可以凭借它统一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遵循礼治,就会失掉国家。所以坚硬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不能保证取得胜利,高耸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不能保证防守坚固,严苛的法令和繁杂的刑罚不能保证树立权威。遵循这一道理就能通行无阻,不遵循这一道理就将失败。楚国人用鲨鱼皮、犀牛皮制作铠甲,坚硬得如同金属和石头;用宛城的大铁矛进攻,钻刺时就像蜜蜂和蝎子的尾巴一样,锋利而飘忽,士兵像暴风一样迅勐。然而楚国的军队兵败垂涉,大将唐昧死在了那里;庄蹻起兵,楚国分裂成四国。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吗?是由于统治手段没有遵循礼治的缘故。楚国以汝水和颍水为天险,以长江和汉水为护城河,以邓林阻挡敌人,以长城为疆界。然而秦国的军队到达了鄢、郢二都,发兵打仗就像摇动枯树那样容易。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要的阻隘吗?是由于统治手段没有遵循礼治的缘故。商纣王剖了比干的心,囚禁了箕子,创制了炮烙的酷刑,用来杀害无辜的人,当时的臣民战战兢兢,没有一个人能确保自己的性命。然而周国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在下面就无法通行了,他也无法驱使民众为其效力了。这难道是因为政令不严,刑罚不重吗?是由于统治没有礼治之道的缘故。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