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列传 白话文翻译
苏秦,东周雒阳人。他东行去齐国拜师学艺,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苏秦在外面游历了好几年,已经非常穷困潦倒了,于是回到家中。他的兄嫂、弟妹、妻妾在私下里都讥讽他,说:“周国人的习俗,向来都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致力追逐那十分之二的利润。如今您丢弃本务而去干搬弄口舌的事,落得穷困潦倒,不理应如此吗!”苏秦听到这些话之后,感到很惭愧,暗自伤心,于是闭门不出,把他收藏的书籍都取出来,全部阅读了一遍。他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苦读,却不能依靠自己的知识来获得地位和荣耀,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到周书《阴符》,伏在案上,刻苦钻研。读了整整一年,终于从书中找到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激动地说:“这些知识,足够我用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求见周显王并游说他。可是周显王周围的臣子素来了解苏秦的为人,都轻视他。周显王不相信他。
于是苏秦西行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经死了。苏秦于是游说秦惠王说:“秦国在东西南北四方都有险固的山关,被群山和渭水环绕,东面有函谷关和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之地,北面有代地和马邑,这真是一个天生就具备了险要的地势、肥沃的土地及丰富的物产的府库。秦国凭借众多的百姓和严格训练的士兵,足可以吞并各国,创建帝业,统治天下。”秦惠王说:“鸟儿在羽毛还没有完全长丰满时,绝不可以凌空飞翔;我的国家的大政方针策略还没有走上正轨,还不能够兼并其他国家。”这时秦国刚刚处死了商鞅,非常讨厌游说的人,因而没有任用苏秦。
于是苏秦又东行到了赵国。赵肃侯任用他的弟弟赵成为相国,封为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又离开了赵国,游历到燕国,经过了一年多才有机会见到了燕文侯。他向燕文侯进言道:“燕国的东边是朝鲜、辽东,北边是林胡、楼烦,西边是云中、九原,南边是嘑沱河、易水,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士兵好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好几年之用。在南面,碣石山、雁门山一带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北面,可以种植红枣和板栗获得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单是红枣、板栗的收入就能够保证他们生活富裕了。这就是所谓的天然府库。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不会面临军队覆灭、将领士兵被杀的危险,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敌人的侵犯,是因为赵国是燕国在南方的屏障。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战胜两次而赵国战胜三次。两国相互残杀,彼此消亡,而大王可以凭借完好的燕国势力,在后边控制它们,这就是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国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如果想要攻打燕国,就必须穿越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克燕国的城池,秦国也会考虑到自己没有办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已经非常明显了。如今赵国想要进攻燕国,只要发布号令,不需要十天,就能使几十万大军进驻到边境的东桓一带了,赵军接着再渡过嘑沱河,涉过易水,所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四五天,就能到达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要到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只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与赵国联合,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
燕文侯说:“您说的话很对,但是我的国家非常弱小,西边紧靠的是强大的赵国,南边临近的是齐国,齐国、赵国是强大的国家。您一定要采用合纵联合的办法使燕国安然无事,我愿意在国事上听从您的安排。”
燕文侯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钱财,让他出使赵国。此时,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就趁机游说赵肃侯道:“天下无论是卿相臣子,还是普通百姓,都仰慕您的行为和作风,在很早之前就愿意在您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虽然如此,但由于奉阳君妒嫉贤能,而且您又不直接处理政事,因此宾客和游说之士都不敢在您的面前畅所欲言。现在奉阳君已经死了,您又可以与士民百姓亲近了,所以我才敢向您进言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私下为您考虑,没有什么比百姓生活安宁、国家安定更好的了,没有什么比不让百姓卷入到战争中去更重要的了。使百姓安定的根本,在于选择邦交,选择邦交适宜,百姓就能安定,选择邦交不适宜,百姓就终身不得安定。请允许我分析一下赵国的外患问题:假如赵国同时与齐国、秦国为敌,那么百姓的生活就得不到安宁了,如果赵国依靠秦国去攻打齐国,百姓也得不到安宁,如果赵国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照样得不到安宁。所以想要通过图谋别国的国君,进而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劝说与他国断绝邦交的话常常不方便公开声明。希望您小心谨慎,不要轻易说出口。请让我帮您权衡一下赵国的利害得失,让这些利害得失如同黑与白、阴与阳一样差异分明。您如果能能采纳我的忠告,燕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毡裘、犬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献出盛产鱼盐的海域,楚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桔柚的园林,韩、卫、中山都会献出一部分土地作为赵国贵族汤沐邑,而您的亲戚和父兄都可以列土封侯了。获得别国的土地、享受权利,正是五位霸主冒着全军覆没、将领被俘的风险去追求的;使自己的贵戚封侯,正是商汤之所以会流放夏桀、周武王之所以会弑君也要争取的原因。现在您只须安然就座,就可以轻易地获得这两种好处,这就是我之所以祝愿您的原因。现在大王如果和秦国联合,那么秦国一定会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大王如果和齐国联合,那么齐国一定会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国被削弱了就会割让河外,韩国被削弱了就会献出宜阳,秦国一旦获得了宜阳,上郡就会处于绝境,割让了河外,就会使通往上郡的道路不通,这样楚国就被削弱了,使得赵国孤立无援。对于这三个策略,您不能不加以仔细地考虑。如果秦国攻下轵道,那么韩国的南阳就危在旦夕了;假如秦国要强行夺取南阳,包围周都,那么赵国就应该拿起武器进行自卫了;假如秦国占据了卫地,取得了卷城,那么齐国一定会臣服于秦国。既然秦国得到山东地区的欲望已经满足了,就必然会发兵进犯赵国。假如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会直捣邯郸。这就是我替您忧虑的事。
“如今这个时候,在山东一带所创建的国家中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赵国的领土纵横两千多里,士兵有好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足以供应好几年。西面有常山,南面有漳水,东面有清河,北面有燕国。燕国原本是个弱小的国家,不值得担心害怕。天下各国中,秦国最忌恨的就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害怕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暗算它。既然如此,那么韩国和魏国可以作为赵国在南边的屏障了。秦国如果进攻韩国和魏国,就不会受到高山、大河的阻挡,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它们的土地,直到逼近它们的国都为止。韩国和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然会臣服于秦国。秦国解除了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暗算的顾虑,那么赵国必然会面临战祸。这也是我替你忧虑的又一件大事。我听说当初唐尧没有得到过三百亩的封赏,虞舜也没有得到过一丁点的封地,却拥有了天下;大禹所聚集的部众不到一百个,却能统治天下的诸侯;商汤、周武的卿、士没有超过三千,战车没有超过三百辆,军队没有超过三万,却能成为天子:是因为他们真的懂得夺取天下的策略。所以,一个贤明的君主,对外要能估计敌人的强弱,对内要能衡量士兵素质的优劣,这样不必等到双方军队交锋,对胜败存亡的关键早就已经在心中清楚地明了了,怎么会受一般人的言论蒙蔽,而煳里煳涂地决断国家大事呢!我私下考察过整个天下的土地,各诸侯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诸侯国的军队加在一起是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联合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打败。如今各诸侯国反而向西投靠秦国,向秦国臣服。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使别人臣服和臣服向别人,这两者难道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说到那些主张连衡政策的游说辩士,都想割让各诸侯国的土地给秦国。秦国的霸业如果获得成功,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楼台亭榭建得非常高大,把宫室建造得非常华美,欣赏着竽、瑟演奏,前有阁楼、宫阙,高大的辕门;后有修长美丽的女子,至于各诸侯国所遭受的秦国的祸害,却不是他们所忧虑的。所以那些主张连横的人,时刻都依仗秦国的权势威胁诸各侯国,以求达到割让土地的目的,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地考虑。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