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儒林列传 > 儒林列传 白话文翻译

儒林列传 白话文翻译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有关考核和选拔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支持教育的道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放下书本感慨。有道是:唉!周朝王室衰亡了,讽刺时政的《关睢》诗就出现了;周幽王、周厉王的统治衰败了,礼乐就开始崩坏了。诸侯恣意骄横,政令由势力强大的国家颁布。因此孔子担心王道废弛而邪道兴起,于是整理编订《诗》《书》,修订兴起礼仪、音乐。他在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沉迷其中,三个月连肉的滋味都品尝不出。他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就开始校正音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条理清楚。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没有人重视、任用他,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向七十多位国君自谋官职,但都没有得到知遇,他感慨地说:“如果有人肯任用我,只需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鲁国西郊有人猎获了麒麟,孔子听到后哀叹地说:“我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于是他根据鲁国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用以表示天子的王法。由于《春秋》的语义隐蔽而内容丰富宏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

自从孔子逝世以后,他的七十名弟子纷纷前往各国游历、结交诸侯,成就大的成为了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则交结和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起来不出仕。所以子路在卫国做官,子张在陈国做官,澹台子羽在楚国隐居,子夏在西河隐居,子贡在齐国终老。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这些人,都曾拜在子夏等人的门下受业,学成之后称为诸侯国君的老师。当时只有魏文侯最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逐渐衰退,一直到秦始皇时代才遭受了灭顶之灾。在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显现出不足受到了排斥,但在齐国和鲁国一带,还有人不抛弃儒学。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执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并且加以润饰,凭借自己的学说使名声显扬于当世。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毁了《诗》《书》,坑杀儒生,六经从此残缺不全。陈涉起事反秦,自立为王,鲁地的儒生带着孔子的家传礼器去投奔他。于是孔甲成为陈涉的博士,最后与陈涉一起死了。陈涉出身普通百姓,驱使一群乌合之众戍守边境,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在楚地称王了,称王还不满半年竟又覆灭了,他的事业非常微小浅薄,可是体面的士大夫们却背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他,成为他的臣下,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王朝烧毁了他们的书籍,毁坏了他们的学业,因此他们积下的仇怨迫使他们投奔陈王去发泄。

等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带领军队包围鲁国,当时鲁国的儒生们还在讲诵经书,练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深喜爱礼乐的国家吗?所以孔子周游陈国后,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年轻人志向远大,文采熠熠如锦绣,我不知道该怎么教导他们才好。”齐鲁一带对于文化礼仪非常重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天性。所以汉朝创建以来,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再次讲授演习大射和乡饮的礼仪。叔孙通由于制定了汉廷礼仪,所以出任太常官,那些和他一同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们,也都被选用为朝官,于是人们十分感慨地说儒学又要开始兴起了。但是,当时天下战乱还没有停止,皇帝忙于平定全国,无暇顾及兴办学校的事情。孝惠帝、吕后执政时期,公卿大臣都是因战功卓著而得封的。孝文帝时,才稍稍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就偏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执政,不再任用儒生,而窦太后又喜好道家黄老思想,因此那些博士都是备员待诏,空有官职,没有受到重用的。

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精通儒学,而皇上也非常向往儒学,于是朝廷下令征召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士人。从此以后,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地有辕固生,在燕地有韩太傅。讲解《尚书》的有济南的伏生,讲解《礼》的有鲁地的高堂生。讲解《易》的有菑川的田生。讲解《春秋》的在齐、鲁两地有胡毋生,在赵地有董仲舒。等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鼢担任丞相,他废弃了黄、老、刑名等百家的学说,延请文学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从一介平民高升到皇帝身边的三公,还被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的学子无不钻研儒学并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公孙弘曾拜为博士,他担忧儒学停滞不前而得不到传扬,在担任丞相之后就奏请皇上说:“丞相和御史大夫说:陛下曾下令说:‘听说执政者应当用礼仪来教导百姓,用音乐来感化百姓。婚姻之事,是家庭之中最重要伦理关系。如今礼乐弛废,我很担忧。因此广泛延请天下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人入朝为官。应该下令礼官鼓励学习,讲解议论用以增广见闻,复兴礼乐,以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又命令太常商议,给博士配备弟子,用以振兴民间的教育,开拓培养贤能之才的道路。’根据陛下的旨意,我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议:听说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制度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场所,夏朝称为校,商朝称为序,周朝称为庠。为了表彰好的典型,就让他们在朝廷上显达扬名;为了惩戒作恶的人,就对他们施加刑罚。所以要推行教化,首先要从京城开始树立好的榜样,然后从京城推及到地方。如今陛下已经昭明了至圣的恩德,散发出日月般的光辉,符合天地大道,以整饬人伦关系为根本,劝勉学习,研习礼仪,崇尚教化,奖励贤良,用这些手段来教化四面八方的民众,这正是实现太平盛世的根本!古代的政治教化不够协和融洽,礼制不够完备,现在请求利用原有的学官来使它兴盛。请替博士官配置五十名弟子,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这些博士的弟子让太常从百姓中选择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人充当。各郡、各国、各县、各道、各邑中有爱好经学,尊敬长辈、上级,严格地遵守政教,对相邻友爱,出入言行都不违背所学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所隶属的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经其谨慎察看合格的人,应当和上计吏一同前往京师太常那里,接受与博士弟子同等的教育。学满一年之后都要参加考试,能精通一种经书以上的,可以补任文学掌故的缺官;其中学识好、名次位于前列的可以担任郎中,太常造册上奏。如果有特别优秀的贤能之才,可以直接把名字向上呈报。那些不努力学习、才能低下和连一种经书都不能的人,就必须予以开除,并且还要惩罚那些举荐他们的不称职的官吏。我认真地考察了陛下下达诏书和法令的目的,在于阐明天道与人事的界限与相互关系,贯通了从古至今的治国义理,文辞近于雅正,教诲的言辞意义丰富而深刻,恩德十分深厚。但是小官吏们见识浅薄,不能透彻地宣讲诏书、律令,因此无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传播天下。而治礼、掌故的官职是由通晓经学、礼仪的人担任,但是他们升迁的缓慢导致了人才的积压。因此请求挑选那些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但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选官秩在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优先选用熟悉经书且能大量讲诵的人,如果人数还是不足,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使人员齐备。请把这几种情况也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中。其他仍然参照律令。”皇上批示说:“准奏。”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质兼备的经学儒生了。

申公,是鲁国人。高祖经过鲁国,申公以弟子身份跟随老师前往鲁地的南宫去拜见高祖。吕太后执政时期,申公到长安去游历求学,与刘郢一同拜在浮丘伯门下学习。学成以后,刘郢被封为楚王,于是任命申公担任他的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喜欢学习,非常怨恨申公。等到楚王刘郢去世之后,刘戊被立为楚王,于是囚禁了申公。申公深以为耻,于是返回鲁地,隐退在家中教书,终其一生没有再出家门,又谢绝与宾客交往,唯独鲁恭王刘余传令召见才去。从远方慕名来求学的人数百人。申公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而不阐发经义的著述,凡是有疑义的地方就留下来,不再教授。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