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天工开物》 » 简介 >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 第2节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第2节

尽管宋应昇、应星有“六上公车不知苦”的韧劲,但五次会试已必元气大伤,此后便没有再试。他们每次从南到北的沿途都看到阉党巨奸魏忠贤(1568—1627)专政时官场的各种腐败现象,到处是贪风污雨、任人唯亲,官吏鱼肉人民,政情黑暗,使他们原来的幻想化为泡影,从此对科举完全绝望。1632年,宋应星丧母,他们按当时习俗要在家守孝,也无法再出远门。加以五次万里征程破费不少钱财,娶妻生子要加以抚育,宋应星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1634年他出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教谕。这是个未入流的九品以下的文职下级官员,主要教诲在县学里就读的生员,先后在这里任职四年(1634—1638)。而其兄也赴浙江桐乡任县令去了。桐乡离全国著名养蚕、丝织中心嘉兴、湖州很近,宋应星在探望哥哥时,必定去嘉兴、湖州作过调查访问,这使他在《天工开物》中对这一带蚕丝业技术给以特别注意。

1616—1631年间应试时的多次万里远游,虽未达到宋应星科举及第的目标,但对他来说也并非空举。正好实现他在《天工开物》序中所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的大好时机。这些长途旅行打开了他的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足迹遍及京师、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他还到过广东,也许还去过四川和山西。沿途他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知识、操作过程,并对操作实态作了素描,写下不少笔记。这就为日后写作《天工开物》作了准备。自从他对科举绝望以后,便决心转向实学,研究与国计民生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问题。这时他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完成了他一生中的重大的转折。教谕任期内,有更多的闲散时间,他便抓紧时机整理资料,从事写作。除科技问题外,他还写了一些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作品,同时整理自己多年来写作的诗。四年之间他成了一位高产的作者,著作一部接着一部地问世。

崇祯九年(1636),50岁的宋应星在一年内便刊出《画音归正》(论音韵的书)、《原耗》(政治、经济杂文)、《野议》(政论集)、《思怜诗》(自选诗集)等书。第二年(1637)他发表了一生中的代表作《天工开物》,还有《巵言十种》(杂著十种)。在写作这些书时,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清兵南下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而李自成(1606—1645)领导的农民军正在各地迅速发展,又从内部打击明王朝的统治,使其危在旦夕。同时,正好这时宋应星经济状况不佳,没有好的写作环境和条件,他的作品多是仓促间成书,来不及仔细考证和修辞润色。但像《天工开物》这样的优秀作品,毕竟还是写出来了,他已经以这部作品完成了远远超过殿试水平的答卷。我们浏览过当时的一些殿试答卷,被主考官给以高度评价并被授予进士的考生的试卷,今天看来是毫无价值的八股文章,不值一读,早已被人们忘记了。但考场落第的举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却永放光芒。

分宜教谕任满后,宋应星于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福建省汀州府推官,这是他首次去外省任公职。推官是正七品府一级的司法官员,掌理刑厅。但他只在任二年,便于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途经赣南与故友刘同升(1587—1645)会面后返回奉新故里。刘同升字孝则,江西吉水人,崇祯十年(163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弹劾邪派阁臣不成,被谪至福建,后移疾归。早在1610年宋、刘二人便订交,约三十年再会,所以二人同时辞官也为践前约。1642—1643年宋应星居家时,奉新爆发了李肃十、李肃七领导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周围一些县。这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宋应星与兵备道陈起龙等人用计谋和武力镇压了这次起义。这是他一生中的污点。1643年下半年,他就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这是从五品的地方官,也是他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但此时时局更加动乱,他到任后不及一载便又挂冠归里。甲申(1644)后,清兵南下时,宋应星又草成《春秋戎狄解》,借古讽今,在南方制造抗清舆论。入清后,他拒不出仕。《宗谱》说他南明时累官至滁和兵巡道、南瑞兵巡道,实际上并未就任。

甲申年,宋应昇也辞去广州知府职,回奉新与应星久别重逢。顺治二年(1645),宋应星在埋葬了与他多年同伴的胞兄之后,在乡间过着隐士生活。1655年,他应《南昌郡乘》(南昌府府志)主编、友人陈宏绪(1597—1665)之约,写了《宋应昇传》收入府志,这时他已年近古稀。宋应星卒年待考,当是康熙初年,大约享年八十左右,如果这样,他或卒于1666年。宋应星有二子,长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皆敏悟好学,长于诗文,拒绝科举,以青衿终。他的子孙们都“恪守祖父遗训,功名淡如”,按宋应星遗训,既不科举,也不做官。从清代乾隆年以后,他这一支便已断后。宋应昇三代以内的子孙也都没有参加清代的科举。宋应星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除《天工开物》外,还有《野议》、《思怜诗》、《谈天》、《论气》四种,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排以铅字出版。其余如《画音归正》、《原耗》、《春秋戎狄解》、《杂色文》、《巵言十种》及《美利笺》等,皆因战火而佚失,惜哉!宋应星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有批判精神的政论家、思想家,《野议》等四种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明代人才辈出,但宋应星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为纪念他的勋业,他的家乡奉新于1987年建成了“宋应星纪念馆”,现已开放,供各界人士前往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