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天工开物》 » 简介 >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 ,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其故里在今奉新县宋埠乡的牌楼宋村,该村明代属北乡,实际上在县城东南方,东与新建县交界,有潦水流经于此。1963年笔者前往调查采访,全村一百多户,宋姓居三分之二,整个乡中宋姓也占多数,故称宋埠乡。这里是江南的稻米之乡,村的周围是整齐葱绿的稻田和茂密的竹林,房屋多具有古老建筑风格。村头有一座德水桥,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桥。村内有明代建立的石牌坊,故称为牌楼宋村。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子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人人以此为荣。关于宋应星传记,已故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1888—1936)在二十年代据江西地方志作了开创性研究。从那以后,人们对这位明代学者的事迹有了了解。长期内丁先生的作品成为唯一的参考文献。但六十年代初,我们南下调查时更发现了新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对宋应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材料包括他的胞兄宋应昇(1578—1646)在崇祯十年(1637)发表的《方玉堂全集》,和宋立权、宋育德在1934年刻印的《八修新吴雅溪宋氏宗谱》。新吴是奉新的古名,雅溪是潦水的古名。这是奉新宋氏家谱的第八次修订本。

根据《宋氏宗谱》卷一记载,宋应星家族祖先在元代(1260—1368)以前本姓熊。元、明之际,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吏,娶当地宋氏为妻,因避兵火,遂承妻姓而移居奉新雅溪一带。入明以来,宋德甫一家及其后人便世代定居于此务农,乘明初奖励垦荒之际,开发附近土地。在种稻之余,兼以养蚕为副业,家业有了好转。此后,宋家借雇工、佃田而成为经营地主,家产和人丁逐渐兴旺。宋德甫以下五代,都靠经营土地、农副业而发迹,至其第八代孙宋景(1476—1547)起,始由科第而进入仕途。宋景为宋迪嘉之子,宋应星的曾祖。据《明史》卷二十本传及其墓志铭所载,宋景字以贤,号南塘,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工部尚书、南吏部尚书,进北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吏部尚书、谥庄靖。他生前推行过内阁首辅张居正(1528—1582)的“一条鞭法”,还在南京督造过奉先殿,是朝廷中身居高位的阁臣。按封建社会惯例,宋景长辈、晚辈均受封荫,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是奉新的名门望族。村中的“三代尚书第”石牌坊,就是为宋景、宋宇昂、宋迪嘉三代人而修建的。

宋景生五子,长子垂庆,次子介庆(1521—1590),三子承庆(1522—1548),四子和庆(1524—1611),幼子具庆幼年死去。宋承庆字道徵,号思南,是宋应星的祖父,但年幼多病,二十七岁便早逝。宋和庆字瑞徵,号塘季,1569年中进士,历任浙江安西州同知、广西柳州府通判,未几归里,刻《畅灵集》行世。和庆与承庆为同母韩夫人所生,是宋应星的叔祖。宋承庆虽博学能文,但为寿所限,未取得功名,卒后只留下孤子国霖(1549—1630),这就是宋应星的父亲。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他生下不久,其父承庆便去世了,由其年轻的母亲顾氏抚育。稍长后,顾氏将遗孤国霖托于叔父和庆教养。宋和庆既与承庆为同母所生,且辞官在家,家中又设有私塾,也乐于教育这个近房的侄子。但宋国霖少孤,且为独子,所以“少补诸生,在庠垂四十年”,没有外出,也无功名,充其量是个秀才。宋景四子中有二人中进士,且任地方官,如果宋承庆不是早逝的话,也必然会走这条路。这时宋家仍是繁华府第,家中佣人前呼后应,具有阁臣府第的气派。

宋景、宋承庆卒后,到宋国霖这一代时已家道中落,尽管仍拥有不少家产,但声名权势已非昔比。加上宋景四房中,惟有承庆这一房人丁不旺,宋国霖是孤子,娶妻后年30岁尚未生子,母顾氏只求延续后代,不希望儿远离家门,故国霖未曾科举入仕。宋国霖至31岁时,才得长子应昇,接着又有次子应鼎(1582—1629)、三子应星和幼子应晶(1590年生)。宋应鼎字次九,号铉玉,甘氏所生,本县庠生,未出仕,享年四十八而卒。宋应晶字幼含,王氏所生,副贡生,绝意科举,分家后迁居县城另过。宋应星四兄弟中只有应昇与他为同母魏氏(1555—1632)所生,而且这兄弟俩抱有科举入仕、为他们这一房出人头地的志愿,其余俩兄弟识字后便不离开乡土,均以布衣终,且都在中年逝世。明刊本《方玉堂全集》卷八记载,宋应星生母魏氏本农家女,万历丙子(1576)嫁到宋家,不到两年家中遇到大火,房屋及浮产均遭焚毁,家境渐以萧条。宋应星生于万历丁亥十五年(1587),小应昇9岁,是年其父国霖41岁、母魏氏33岁。应星降生后,家境更趋衰落,其母不得不亲操水浆为全家做饭。“饭尽,辄尝忍饥。蔬尽,不更为蔬”。可以说,他是出生在一个日益衰落的地主家庭。

在宋应星这个大家庭里,都不热衷于经营土地,没能再扩大家业,只就现有土地所得的收入,来维持全家生活和他们弟兄及孩子们读书。经过不断地消耗和家产的再分配,到宋应星这一代时家产逐渐缩小。当然这是与昔日宋家相对而言,并非一般农家可比。宋应星胞兄应昇,字元孔,自幼与弟同窗,形影不离,关系最为亲密。万历乙卯(1615),兄弟同中举人,后五次北上会试落第。崇祯四年(1631),宋应昇任浙江桐乡县令,母丧时归里,再转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1635—1637),升高凉府同知,崇祯十五年迁广州府知府。甲申(1644)明亡后辞官归里,因忧心国事致疾,清初顺治二年(1646)服毒而死。宋应昇是诗人,著《方玉堂全集》(1638),又撰《宋氏宗谱》(1637)。后来,其曾孙宋瑾(1718—1794在世)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刊行《方玉堂全集》第二版,1772年清廷设四库馆时,此书因有反清内容被列为禁书,但至今仍有传本。而《宋氏宗谱》为第三次修订本、第一次刊本,今不可得。

关于宋应星早期活动,宋应昇和族侄宋士元(1649—1716)都有记载。起初,宋应昇、应星在家乡受叔祖和庆的启蒙教育,后就学于族叔宋国祚。再以后,兄弟二人拜新建的学者邓良知(1558—约1635)及南昌的学者舒曰敬(1558—1636)为师。邓、舒二位都是进士出身,任过知县以上官职的“功成名遂”的人物,又都在任期不满明末腐败政治、忤怒权奸而被逐出官场。他们像东林党人那样,辞官后以书院为讲坛,教授生徒,宣扬其政治主张。在舒曰敬周围出现了不少江西的著名人物,如涂绍煃、诗人万时华(1590—1640)、文人徐世溥(1607—1657)、诗人廖邦英(1558—1642)等人。宋应星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过人,识字后不及十岁便会作诗,后又致力于“十三经传”、宋代理学、历史以至诸子百家书。他的兴趣很广,对音乐、诗、天文、医药、奕棋、绘画以及质测之学(自然科学)都十分爱好。他还从邓良知、舒曰敬那里受到一些与东林党、复社党人相近的思想影响。在他18岁那年(1604),因弟兄四人均已成年并完婚,因而分家,开始独立生活。

分家后,宋应星仍常与兄应昇在一起活动,他们想走曾祖宋景的路子,通过科举而金榜题名,以重振门风。他青年时代主要时间及精力都用在应试上面。万历四十三年(1615),二人去南昌同中举人,29岁的宋应星名列第三,应昇名列第六。这一年江西全省考生有一万多人,中举者只109人。奉新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弟兄及第,且名列前茅,故时人称“奉新二宋”。他们因此受到鼓舞,决定趁这个势头更上一层楼。同年秋,他们二人离开江西北上,以应丙辰年(1616)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这是封建时代三级考试中最高一级,考中者成为进士。二人水陆兼程,跋涉万里来到北京赴考,但与乡试结果相反,二人落第而归。初次会试失败,没有使他们失去希望,决定下次再试。他们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天启三年(1623)、七年(1627)及崇祯四年(1631)先后五次北上会试,结果均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应试时,宋应星已45岁,应昇已54岁,双鬓见霜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