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天工开物》 » 简介 > 《天工开物》的特色及其科技成就 > 第2节

《天工开物》的特色及其科技成就 第2节

“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也是《天工开物》中体现的重实际的思想观点。在谈到黄金时,它指出:“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但贵五谷,也非贵一切粮食,比如“香稻”便不被重视:“香稻一种,取其香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书中提倡“救公饥”、“喉下急”、“浏阳早”及“高脚香”这些在民间受欢迎的谷种。《天工开物》多次赞叹物质经烈火烧炼而发生的化学变化,尤其是朱砂和铅丹烧炼后变化相当奇妙,但却坚持对炼丹求仙的方术持批判态度。书中指出:“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令)愚人易惑。”又说:“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作者认为“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靠饵服“仙丹”不可能长生。于是中国的李时珍、宋应星与欧洲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及波义耳(R.Boyle,1627—1691)都不约而同地对中世纪的炼丹术展开了批判,这对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开路的作用。《天工开物》还多次对迷信神怪和荒诞谬说予以驳斥。如指出“鬼火”非“鬼变枯柴”,“珠徙珠还”非受清官感召,又指出瓷器中的“窑变”是好异者编造的死者托梦他人烧出异象等等。

第三,《天工开物》不但对各生产过程予以详细叙述,还对原料与能源的消耗、成品产率、设备构造及各部件尺寸等等,都尽可能给以定量的描述,且绘出工艺操作图。在某种程度上好像是近代科学家对传统技术写出的调查报告。对各技术过程的定量描述,是该书一大成就。近代科学以其数学化而与中世纪诀别,《天工开物》便在这方面走得相当远。它在论金银铜单位体积重量,油料每石出油若干斤,用响铜铸钟所耗原料数量及成器重量、尺寸,漕船各部件尺寸,及榨糖车、造纸用蒸煮楻筒各部件等等,都标出具体数字。书中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长宽高、重量、容积、比率、时间等技术指标都作了描述,其中长度精密到分寸、重量精密到两钱这样的数量级。书中的大量设备图有立体感,各部件长短协调,有如工程画。画面上人物操作逼真、表情自然,联起来好像中国古代技术史的长卷画面,其中人物最多的是锻造铁锚的图(图10—1),图中竟画有15人同时劳动,每人各就其位,分工协作。三百多年前能出现这样一部科技著作,确是令人赞叹的。

《天工开物》不但含有丰富的科技材料,还含有不少社会经济材料,是具体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实况的第一手文献,其中不少内容不见于其他史书。书中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技术这个侧面给以描述,阅读此书时,脑中就会浮现一幅当时社会经济实况的生动景象。例如关于明末国内市场贸易情况,《曲糵》章告诉我们:“凡燕、齐黄酒曲,多从淮郡造成,载于舟车北市。”书中又指出新疆和田美玉和两广南海的珍珠,都要行经数万里运到北京予以加工成器,有时再贩运到苏州作精细加工,而解玉沙则来自河北。介绍浙江三吴浪船时,指出从浙西起航,沿钱塘江行七百里,经过镇江横渡长江再至青江浦,溯黄河浅水舟行二百里至大运河闸口,然后直抵北京通县、天津,把客商行船路线讲得一清二楚。关于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书中指出棉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景德镇是制瓷中心,而“开矿煎银,唯滇中(云南)可永行也。”炼锡以广西南丹、河池为最盛,“居其十八”。养蚕则首推湖州、嘉兴,“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蔗糖也以闽、广为集中地,而烧砒则“独盛衡阳,一厂有造至万钧者”。关于手工业生产分工,《陶埏》章写道:“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书中在叙及图示铸造巨钟时告诉我们,有人鼓风、熔铜,有人将赤热铜水浇进槽道再入铸模,“甲炉既顷,乙炉疾继之,丙炉又疾继之”,不但分工明确,而且要求动作迅捷、衔接不可中断。《乃粒》章还指出“今天下育民者,稻居十七”,而麦及杂粮居十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食物构成及粮食分布比例。总之,《天工开物》被称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