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在科学文化史中的地位
为了评价《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要把它与前代的有关著作加以对比,看看它提供了什么新的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有许多重要的发明与发现,而且在明中叶以前有不少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人遗留下来的科学典籍也为数不少。在《天工开物》以前的农书中,主要有反映先秦科技水平的《管子·地员》篇和《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此后有后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陈旉(1076—1156)的《农书》(1149)、元代的《农桑辑要》(1273)和王祯的《农书》(1313),还有明代人邝璠的《便民图纂》(1502)、马一龙的《农说》(1547)等。汉代的《氾胜之书》较早而重要,但久已散佚。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总结性的农业巨著,但刊行年代(1639)比较晚。上述农书中,《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而完备的综合性农书,共十卷92篇11万字,涉及农林牧副渔各方面,反映地域是北方黄河中下游晋、豫、鲁地区,是很有价值的。陈旉《农书》三卷一万字,总结江南水稻耕作技术,并论及蚕桑、水牛。王祯《农书》是大型农书,11万字,有插图,综合黄河流域旱田及江南水田两方面技术,此书对农具和水利也颇注意,讨论面涉及五谷、园艺及蚕桑等。
在《天工开物》以前的工艺书中,主要有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此后有南北朝时陶弘景(456—536)的《古今刀剑录》、宋人李诫(约1060—1100)的《营造法式》(建筑技术书)、曾公亮(998—1078)编的《武经总要》(1044)、苏颂(1020—1101)的《新仪象法要》(1090,天文仪器及钟的技术)、王灼的《糖霜谱》(1154年前)、朱翼中的《酒经》(1117)、晁贯之的《墨谱》(约1110),还有元代人陈椿的《熬波图》(1330)、费著的《蜀笺谱》。明代有黄成编写、杨明注释的《髹饰录》(1625,漆工专著)、王徵(1571—1644)的《新制诸器图说》(1627)和茅元仪的《武备志》(1621)等。唐代的《工艺六法》、五代人朱遵度的《漆经》(约950)及宋人喻皓(926—986)的《木经》、薛景石的《梓人遗制》(1261)都很重要,但均已失传,《梓人遗制》只残存论织机的一卷。上述工艺书中,《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手工业的综合性作品,涉及木工、金工、染色、制陶、酿酒等,但叙述过于简略。其余作品都偏重某一局部工业生产技术。至于宋人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书,也涉及工农业知识,但前者属内容广泛的笔记作品,后者偏重医药,严格说不是工艺技术专著。
将《天工开物》与前代农书相比,会发现它虽在广度上不及《齐民要术》及王祯《农书》,但某些地方在深度上则有过之。除农业部分外,《天工开物》还广泛涉猎了工业各部门,这是别的农书无法比拟的。就某一特定工艺部门而言,《天工开物》不及前代工艺专著深入,但在广度上则超过以往任何工艺书,有的部门,如金属工艺还填补了以往工艺书中的空白。把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部门的技术综合在一起加以研讨,并配备大量插图,只有《天工开物》一书而已。这是个空前的创举,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此书在科学文化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随此书而来的,还有从前著作中少见的以“天工开物思想”为代表的新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出现。此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它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当时西方虽在数理科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技术界还只能以德国人阿格里柯拉的《矿冶全书》(De re Metallica,1556)为代表作。此书以采矿冶金为对象,没有谈到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在广度上不及《天工开物》。英国学者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0)想写一部《学术的伟大复兴》(Grand Instauration of the Sciences),共六大部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工艺。其中第三部分为《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的百科全书》,在规模上与《天工开物》相似,惜其计划未及完成便已辞世。在那个时代,只有《天工开物》是包括工农业许多领域的技术百科全书。无怪乎英国的李约瑟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而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派的领袖之一、著名的《百科全书》(Ene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Arts, et des Métiers, 1751—1766)的主编。
在评价《天工开物》历史地位时,还要把它与同时代的及后代的其他有关著作作一对比,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代集大成性的科技书有朱櫹(1362—1425)的《救荒本草》(1406)、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茅元仪的《武备志》(1621)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等,这些书在《天工开物》前已出版或成稿,所缺的是一部广泛论述工艺技术的书,这个空缺由《天工开物》作了弥补。此书有不少地方受益于《本草纲目》,但又对之作了新的发挥。《农政全书》可与《天工开物》互相补充、各有短长。以农业方面而论,前者介绍《泰西水法》及从外国引进的甘薯,为后者所无。但后者介绍人工杂交培育新蚕种及以砒霜为农药,则为前者所缺。尤其《天工开物》还提供大量工艺方面的技术知识及插图,又扩充了《农政全书》的讨论范围。与晚明其他著作相比,《天工开物》则成为征引对象。如明末科学家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1643)的金石部谈到铜合金冶炼时,便直接引证《天工开物》,而且将作者宋应星称为“宋奉新”,颇含敬意。
自从福建书商杨素卿(1604—1681在世)在清初顺治年刊刻第二版《天工开物》后,又促进此书在整个清代(1644—1911)二百多年间的流传,并为社会提供了一部标准的科技读物,成为获得有关工农业技术知识的渊薮。康熙年间由进士出身的翰林院编修陈梦雷(1651—1741)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1726),雍正初又由蒋廷锡(1669—1732)续编,1725年告成,全书共万卷,比狄德罗在巴黎主编的《百科全书》规模更大,这是清代官修的一部空前的大百科全书,印成后颁行全国各省。该书中的《考工》、《食货》等典中,大量转引《天工开物》各章的内容和插图,但插图由内府画师重绘。乾隆二年(1737),大学士张廷玉(1672—1755)又奉敕编写大型农书《授时通考》,1742年告成,全书78卷,有内府殿板及各省刻本。此书也同样有许多地方引用《天工开物》。这是入清后此书第二次被大规模引用,从而流传于国内各地,甚至国外。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和雍正(1723—1735)三朝,甚至乾隆(1736—1795)前期,《天工开物》还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为向国外出口的书籍之一。它在这段长期间内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
但从十八世纪后半叶起,《天工开物》短时间内一度遭到厄运。乾隆三十八年(1775)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后,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而该书作者之兄宋应昇的《方玉堂全集》中有更多的反清内容而被列为“禁书”,因而《天工开物》没有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尽管如此,读者仍可从《图书集成》及《授时通考》中看到该书的几乎全部内容,只不过较难见到单行本而已。乾隆末期至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后,有逐渐解禁的趋势,于是公开引用《天工开物》的清人著作也逐渐增多。如著名科学家吴其濬(1789—1847)在其所著《滇南矿厂图略》(1840)及《植物名实图考》(1848)中便多次引用《天工开物》中有关部分。道光年间(1842—1846)成书的《祝融佐治真诠》这部兵书,也在序言中把《天工开物》列入参考书目中。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又出现了清人引用《天工开物》的第三个高潮。我们指的是刘嶽云(1849—1919)在1870年发表的《格物中法》。这位作者学贯中西,几乎把《天工开物》及其他有关科技书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再分类归入各部,并写出按语、补充说明及注释。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