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天工开物》 » 简介 > 《天工开物》在科学文化史中的地位 > 第2节

《天工开物》在科学文化史中的地位 第2节

例如刘嶽云在谈到《天工开物》中论从炉甘石炼锌时,加了按语:“炉甘石即白铅矿也,色黄者西人所谓锌养炭养二矿(按即ZnO·CO2=ZnCO3),色红者西人所谓锌养矿(ZnO)……”刘嶽云是中国用科学眼光研究《天工开物》之第一人。晚清著作中转引《天工开物》的,还有岑毓英(1829—1889)主编的《云南通志·矿政》篇(1877)和卫杰(1857—1920在世)的《蚕桑萃编》(1899)。二十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继续受到重视,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及传统科学文化所必须的参考读物。有些著作,如章鸿钊(1878—1951)的《石雅》(1927)和李乔苹(1895—1981)的《中国化学史》(1940),还在著书体例上仿照《天工开物》的形式,而不限于引录其文字内容及插图。《天工开物》不但在近三百年来在中国国内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产生良好影响。至迟在十七世纪末,此书已由商船带到日本,首先引起江户时代(1603—1868)中期著名本草学家贝原笃信(1630—1714)的注意。他在其《花谱》(1694)、《菜谱》(1704)二书中把《天工开物》列入参考书中,而其主要著作《大和本草》(1708),更直接引用《天工开物》之正文。十八世纪以来,此书汉文原著继续传到日本,像《本草纲目》那样,引起日本学者的广泛重视。引用《天工开物》的有伊藤东涯(1670—1736)的《名物六帖》(1726)、平贺鸠溪(1728—1779)的《物类品隲》(1763)、新井白石(1657—1725)的《本朝军器考》(1736)等。

由于日本学者广泛参考《天工开物》,进口的汉文原著便满足不了需要,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传抄本,较著名的而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木村孔恭(1736—1802)的兼葭堂抄本。明和八年(1771),大阪的菅生堂更刊行和刻本《天工开物》,这就是著名的“菅本”。从此该书便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这是它在国外刊行的第一个版本。科学史家薮内清在谈到《天工开物》对日本学术界影响时写道:“整个德川时代(江户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是很多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方面,成为一般学者的优秀参考书。” 《天工开物》还影响到日本思想界,十八世纪时,日本哲学和经济学界兴起的“开物之学”,就是“天工开物思想”在日本的表现形式。无怪乎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思想”是包括中、日人民在内的整个东洋人所特有的技术观。二十世纪以来,此书继续受到日本学术界重视,1952年薮内清教授主持将其全文译成日本语,从那以后一直到如今,这部日译本《天工开物》多次再版而仍畅销。

《天工开物》还在十八世纪引起朝鲜学者的重视。李朝(1392—1910)实学学派的思想家朴趾源(1737—1805)随使者来华时(1780)得见此书,返国后在其《热河日记·车制》(1780)一文内,热烈赞赏《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中国书籍中所载灌溉水车,希望本国加以仿制。此后不久,汉文原著陆续传到朝鲜。十九世纪时,博学的李圭景(1788—1862,字五洲)于《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约1857)、《五洲书种博物考辨》(1834)中反复引用《天工开物》,尤其关于金属及铜合金冶炼方面的技术。李朝后期,另一实学学派学者徐有榘(1764—1848)在《林园经济十六志》(约1850)内,也引用了包括《天工开物》在内的大量中国科技著作。徐有榘的《十六志》是关于自然经济和博物学巨著,全书写本达116卷52册,因为篇幅过大,而未及刊行。直到1972年才出版。可见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天工开物》在朝鲜也产生了良好影响。

《天工开物》还早在十八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首先是法国,在今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中藏有早期涂本和杨本两种版本。欧美其余国家大图书馆现也有藏本。我们从巴黎馆汉籍书目说明中得知,这批汉籍以十八世纪入藏的皇家文库藏书为基础。由于是汉文书,在巴黎似乎一时没引起注意。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科技感兴趣的法兰西学院著名汉学教授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才注意到该书的价值。1830年,他首先将《丹青》章关于银朱的部分译成法文,发表于《新亚洲报》(Nouveu Journal Asiatique)卷五,第205—213页。这可能是《天工开物》部分内容被译成欧洲文的开始。该文很快便于1832年转译成英文刊于《孟加拉亚洲文会报》(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卷一,第151—153页。1833年,儒莲更将《丹青》章论制墨的部分参照别的中国著作译成法文,刊于巴黎的权威化学刊物《化学年鉴》(Annales de Chimie)卷五十三,第308—315页。同一年,这个刊物还出现了论铜合金、白铜和乐器制造的译文,出于《天工开物·五金》章,次年又转为英文刊于《孟加拉亚洲文会报》卷三,第595—596页,1847年再转为德文刊于柏林的《应用化学杂志》(Journal für Praktischen Chemie)卷四十一,第284—285页。白铜是中国发明的铜镍合金,欧洲人一直想仿制,但苦于不得其要领,儒莲此译文一出,便引起各国注意。

1830—1840年间,儒莲先后将《天工开物》中的《丹青》、《五金》、《乃服》、《彰施》及《杀青》等五章的部分内容摘译成法文,有的译文再转为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俄文。《天工开物》中关于银朱、养蚕、染料、造纸、铜合金等方面的技术记载引起欧洲科技界的兴趣。1869年,他又与科学家商毕昂(Panl Champion,1838—1884)合作用法文发表《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Industries Anciennes et Modernes de l’Empire Chinois)一书,将《天工开物》中《作咸》、《陶埏》、《冶铸》、《锤锻》、《燔石》、《杀青》、《五金》及《丹青》等工艺部分摘译出来,并加了注释。儒莲的这些工作,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中作出了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读过儒莲译的《天工开物》、《授时通考》论养蚕部分的译著后,称之为“权威著作”。二十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继续受到欧美学术界的重视。1964年,柏林学者蒂洛(Thomas Thilo)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前四章农业部分全文译成德文并加注释。1966年,美国匹兹堡城的任以都更将该书全部译成英文,我们还看到1980年由李乔苹主持的另一个英译本由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出版,因此有两种英译本。1993年韩国首尔外国语大学的崔炷将此书译注成韩文,由传统文化社出版。

目前《天工开物》已成为世界科技名著而在各国流传,凡是要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无不引用此书,而且都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实态和传统科技的一把钥匙。法国的儒莲和巴参(M.Bazin,1799—1863)分别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或“实用小百科全书”。日本的三枝博音和薮内清分别把《天工开物》视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和“足以与十八世纪后半期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相匹敌的书籍”。英国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将《天工开物》与西方文艺复兴的技术经典阿格里柯拉的《矿冶全书》相比,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里柯拉”。我们中国学者也同样高度评价此书。丁文江谈到《天工开物》作者时认为:“其识之伟,结构之大,观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凡此种种,都说明《天工开物》无论在中国或世界的科学文化史中,都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