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心雕龙》 > 檄移

《文心雕龙》檄移

本篇论述檄、移两种文体。全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檄文。先是结合檄文的渊源述其名义、性质。指出檄是军事行动中宣告敌方罪行的文章,其源颇早,但到战国时始用檄名。之后列举隗嚣、陈琳、钟会、桓温等的檄文,加以称道。末尾讲檄的体制和写作要求,主张檄文旨在声讨对方,故必须刚健有力,“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第二部分讲移。移是晓谕对方使之从命的文章。檄用于军事活动中声讨敌方,移除军中用于非敌对的对方外,还可广泛用于非军事活动方面,故有武移、文移之分。文中举了司马相如、刘歆、陆机的移文加以肯定。移文的体制和写作要求,大致同于檄文,故略而不论。檄文源于战国时的辩士和纵横家,在陈述自己有理、对方无道时,往往采用张扬的手法,因而颇有文采。从这方面看,檄文性质与说辞相近。《论说》篇批评陆机《文赋》“说炜晔以谲诳”的话,主张“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檄文针对敌人,故本篇主张“谲诳以驰旨,炜晔以腾说”。这又是说、檄不同之处。《文选》卷四三选移文两篇,其一即为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又卷四四选檄文四篇,其中包括本篇称道的陈琳、钟会的檄文和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该文本篇归入移文类)。

震雷始于曜电 ,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昔有虞始戒于国 ,夏后初誓于军 ,殷誓军门之外 ,周将交刃而誓之 。故知帝世戒兵 ,三王誓师,宣训我众 ,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 ,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即檄之本源也 。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 。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 。齐桓征楚,诘菁茅之阙 ;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 :管仲、吕相,奉辞先路 ,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 ,宣布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 ,书以尺二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 。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 ,则称“恭行天罚” ;诸侯御师 ,则云肃将王诛 。故分阃推毂 ,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 ,亦且厉辞为武 。使声如冲风所击 ,气似欃枪所扫 ,奋其武怒,总其罪人 ,征其恶稔之时 ,显其贯盈之数 ,摇奸宄之胆 ,订信顺之心 ,使百尺之冲 ,摧折于咫书 ,万雉之城 ,颠坠于一檄者也 。原文与解释 »

观隗嚣之檄亡新 ,布其三逆 ;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 ,陇右文士 ,得檄之体矣。陈琳之檄豫州 ,壮有骨鲠 ,虽奸阉携养 ,章实太甚 ,发丘摸金 ,诬过其虐 ;然抗辞书衅 ,皦然露骨矣 。敢指曹公之锋 ,幸哉免袁党之戮也 。钟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 ,观衅尤切 :并壮笔也。原文与解释 »

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 ,或叙彼苛虐 ;指天时 ,审人事,算强弱 ,角权势 ,标蓍龟于前验 ,悬鞶鉴于已然 ,虽本国信 ,实参兵诈 。谲诡以驰旨 ,炜晔以腾说 ,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故其植义扬辞 ,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 ,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 ,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 ,无所取才矣 。又州郡征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原文与解释 »

移者,易也 ,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相如之《难蜀老》 ,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及刘歆之《移太常》 ,辞刚而义辨 ,文移之首也 。陆机之《移百官》 ,言约而事显 ,武移之要者也 。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 ,则逆党用檄 ,顺众资移 ,所以洗濯民心 坚同符契 。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 ,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原文与解释 »

赞曰:三驱弛网 ,九伐先话 。鞶鉴吉凶 ,蓍龟成败 。摧压鲸鲵 ,抵落蜂虿 。移实易俗,草偃风迈 。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