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心雕龙》 > 议对

《文心雕龙》议对

本篇论述议、对策两种文体。全篇可分四段。第一段讲议体的名义、性质、历史和作家作品。指出议是应帝王的咨询,臣僚议论朝廷政务的文章。其起源颇早,至汉代始有驳议之名。之后列举汉、魏、晋各代的著名作品,并认为后汉应劭、西晋傅咸最长此体。第二段讲议的体制和写作要求。指出写作议体,必须熟悉议论的对象,要写得义显辞正,表达要辨洁、明核。如果不了解政务,徒然驰骋巧辩,那便是舍本逐末。第三段讲对策的性质和作者作品。指出对策是针对朝廷提出的政务问题而陈述自己看法的文章;还有一种叫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试题陈述意见。对策、射策都是议论政务,它们可说是议的别体。之后说明对策、射策始于汉代,列举两汉晁错等五家作品作为典范,并认为魏晋的作品就大为逊色了。第四段讲对策、射策的体制和写作要求。指出它们不像驳议那样参加争辩,而是正面阐明为政之道。内容须深于政术时务,权衡时势,匡救世俗,写得志足言文。议对之文大抵文辞较为质朴,较少文采,故重视翰藻的《文选》不予选录。

周爰咨谋 ,是谓为议。议之言宜 ,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 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 ,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尧咨四岳 ,百揆之举,舜畴五臣 。三代所兴,询及刍荛 。春秋释宋,鲁僖预议 。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 ;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辩 :虽宪章无算 ,而同异足观 。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自两汉文明 ,楷式昭备,蔼蔼多士 ,发言盈庭 ;若贾谊之遍代诸生 ,可谓捷于议也 。至如吾丘之驳挟弓 ,安国之辨匈奴 ,贾捐之之陈于珠崖 ,刘歆之辨于祖宗 ;虽质文不同 ,得事要矣 。若乃张敏之断轻侮 ,郭躬之议擅诛 ,程晓之驳校事 ,司马芝之议货钱 ,何曾蠲出女之科 ,秦秀定贾充之谥 :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 ;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 。然仲瑗博古 ,而铨贯有叙 ;长虞识治 ,而属辞枝繁 ;及陆机断议 ,亦有锋颖,而腴辞弗剪 ,颇累文骨 :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原文与解释 »

夫动先拟议 ,明用稽疑 ,所以敬慎群务 ,弛张治术 。故其大体所资 ,必枢纽经典 ,采故实于前代 ,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 ,字不妄舒其藻 。又郊祀必洞于礼 ,戎事必练于兵 ,佃谷先晓于农 ,断讼务精于律 ;然后标以显义 ,约以正辞,文以辨洁为能 ,不以繁缛为巧 ;事以明核为美 ,不以环隐为奇 :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 ,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 ,穿凿会巧 ,空骋其华 ,固为事实所摈 ;设得其理 ,亦为游辞所埋矣 。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 ;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而还珠 。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 ,则秦女楚珠,复存于兹矣。原文与解释 »

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 ;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 ,言中理准 ,譬射侯中的 ;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之造士 ,选事考言 。汉文中年 ,始举贤良 ,晁错对策 ,蔚为举首 ;及孝武益明 ,旁求俊乂 ,对策者以第一登庸 ,射策者以甲科入仕 ,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验古明今 ,辞裁以辨 ,事通而赡 ,超升高第 ,信有征矣 。仲舒之对 ,祖述《春秋》 ,本阴阳之化 ,究列代之变 ,烦而不慁者 ,事理明也。公孙之对 ,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 ,事切而情举,所以太常居下 ,而天子擢上也 。杜钦之对 ,略而指事 ,辞以治宣 ,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 ,辞气质素 ,以儒雅中策 ,独入高第。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魏晋以来,稍务文丽,以文纪实,所失已多。及其来选,又称疾不会 ,虽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汉饮博士,而雉集乎堂 ;晋策秀才,而麏兴于前 ;无他怪也,选失之异耳 。原文与解释 »

夫驳议偏辨 ,各执异见;对策揄扬 ,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 ,理密于时务 ,酌三五以熔世 ,而非迂缓之高谈 ;驭权变以拯俗 ,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 ,流洋洋而不溢 ,王庭之美对也 。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 ,或工文而疏治 。对策所选,实属通才 ,志足文远,不其鲜欤 !原文与解释 »

赞曰:议惟畴政 ,名实相课 。断理必刚,摛辞无懦 。对策王庭,同时酌和 。治体高秉 ,雅谟远播 。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