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心雕龙》 > 养气

《文心雕龙》养气

本篇论述作文时应保养好精神,使思路畅通。全篇可分三段。第一段说明作文的构思和运用言辞表达,都是精神的作用。所以要注意保养精神,做到率志委和,从容不迫;如果钻砺过份,神疲气衰,效果就不佳。之后指出,上古文章比较质朴,随作者胸臆自然流露,所以古人作文显得余裕;战国以后文章,竭情追求文辞新奇,所以后人作文显得紧张忙碌。第二段说明,一个人的才分有限,而精神活动的范围却无边无际,如果过份用心和追求文辞之美,便会精气内销,神志外伤。接着举前人的言行作证。第三段先是说明,作文是为了抒发郁滞,故应从容不迫,适应时机,而不宜损伤精神和志气。接着指出,人们写作时的思绪,有时顺利畅通,有时迟钝阻塞,这都是精神在起作用;因此要注意调养,使心境清和,志气顺畅,当心烦意乱时,即应停止构思和写作,用逍遥谈笑来消除疲劳。本篇论养气,是从生理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其主旨在说明一个人当精神良好时,文思顺畅,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作文必须注意保持平和虚静的心境,使神清气爽,文思才不会壅滞。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一种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立论的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重视仁义道德修养而得来的思想品德上的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分辨别人言辞的真伪善恶。后来韩愈把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发展为立言养气说,认为配合仁义道德的养气工夫做好了,就会写出好文章,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这一看法影响很大,宋、元、明、清不少文人均承袭发挥其说。这种主张与本篇所谓养气,同名异实,宜加区别。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 ,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心虑言辞,神之用也 。率志委和 ,则理融而情畅 ;钻砺过分 ,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 。夫三皇辞质 ,心绝于道华 ;帝世始文 ,言贵于敷奏 ;三代春秋 ,虽沿世弥缛 ,并适分胸臆 ,非牵课才外也。战代枝诈 ,攻奇饰说 ;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 ,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 ,文质悬乎千载 ;率志以方竭情 ,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余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原文与解释 »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 ,长艾识坚而气衰 ,志盛者思锐以胜劳 ,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 ,岁时之大较也 。若夫器分有限 ,智用无涯 ;或惭凫企鹤 ,沥辞镌思 ,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 ;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 。怛惕之盛疾 ,亦可推矣。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 ,叔通怀笔以专业 ,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 ,陆云叹用思之困神 ,非虚谈也。原文与解释 »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 ,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 ,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若销铄精胆 ,蹙迫和气 ,秉牍以驱龄 ,洒翰以伐性 ,岂圣贤之素心 ,会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钝 ,时有通塞,沐则心覆 ,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 。是以吐纳文艺 ,务在节宣 ,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 ,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逍遥以针劳 ,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 ,使刃发如新 ,腠理无滞 ,虽非胎息之万术 ,斯亦卫气之一方也。原文与解释 »

赞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 ,素气资养 。水停以鉴 ,火静而朗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