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中古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文章学、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著者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其祖先避难南奔,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京口接近南朝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系当时一个重要城市,文化也比较发达。刘勰祖、父两代仕宦均不通显。祖父灵真,是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履历不详。父刘尚,做过越骑校尉小官。刘勰早年失父,家贫不娶妻,但奋发好学。从《文心雕龙》全书涉及的内容看,他对于经、史、子、集四部的许多典籍,都相当熟悉。刘勰约二十岁时,到定林寺(在今南京紫金山)依附著名僧人僧祐,相处十余年,博通佛教典籍,并帮助僧祐整理大量佛经,予以校定叙录。在这段时间内,他对文史典籍继续研习,并在三十多岁时写成《文心雕龙》。
梁武帝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奉朝请,其后历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太末(今浙江衢县)令、南康王萧绩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官位都不高。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为昭明太子萧统所爱重。萧统编纂的《文选》一书,内容多与《文心雕龙》相通,当是受到刘勰文学观的影响。后来梁武帝命刘勰与僧人慧震于定林寺编定佛经。完成后,刘勰对仕途不再抱有希望,遂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其后不久便去世了。刘勰的生卒年,史无明文记载。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考证推论,约生于公元四六五年,卒于公元五二○、五二一年间,比较可信。关于其卒年,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文心雕龙》一书,据清代刘毓崧《书文心雕龙后》一文考证,当在南齐和帝时(501)写成,也较可信。
除《文心雕龙》外,刘勰的著作,今尚存《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两文,都是宣扬佛教的。刘勰一生兼长儒学和佛学,他的思想也是兼综儒佛,只是由于著作的性质与内容不同,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文心雕龙》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写作的。《序志》篇说他写作此书,是企图“树德建言”,“名逾金石之坚”,这是儒家“三不朽”传统思想的表现。他自称是孔子信徒,原拟注释儒经,但因过去马融、郑玄等大儒这方面的工作已做得很深入,后起者难以成家,故转而评论文章。他认为文章渊源于儒家经典,对政治发生重大作用,文章应积极为政治、军事服务,这些都是儒家文艺思想的重要方面。《文心雕龙》前三篇,充分论述了作文必须宗法“五经”,以儒家圣人之道为准绳的道理。其宗经思想,还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是文学应当积极入世,服务于政治,因此不可能用佛家思想来指导。综观《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实质,绝少佛家的影响,仅在个别场合,使用了佛书中的术语(如《论说》篇中偶用“般若”一词)。至于全书体系完整、论证精密,则当是受到佛典的启发。
魏晋南朝,道家老庄之学流行,且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周易》、《老子》、《庄子》是玄学的三部经典,号称“三玄”。这时经学也受玄学影响,士人诵习《周易》,即采用玄学大师王弼的注本。刘勰思想也接受不少老庄和玄学的成分,在《文心雕龙》中多有表现。《文心》全书称引《周易》、《老子》、《庄子》三书的言论颇多。他论文强调“自然”与“自然之道”,强调语言应简约精要,都显出老庄与玄学的影响。他虽然不满玄言诗,但赞美夏侯玄、王弼、何晏的某些论文“师心独见,锋颖精密”(《论说》),赞美王弼的《周易注》“要约明畅”,说明他对玄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还是肯定颇多的。当然,《文心》全书中占主导地位的显然是儒家思想,老庄与玄学处于从属地位。
东晋南北朝时代,儒、道、佛三家之学同时流行。当时上起帝王,下至一般士人,往往同时接受两家以至三家之学。在政治活动领域,儒家仍占统治地位;而在其他领域,则释道两家的影响颇广泛,情况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三家之学可以互相容忍,并行不悖。刘勰一方面是企图积极用世的孔子信徒,同时又是卓有建树的佛典整理大家;一方面撰写以儒学为指导的《文心雕龙》,同时又写作了《灭惑论》等文章弘扬佛理。这种表面看来似乎矛盾的现象,如果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观察,就容易获得理解。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阐述道家、道教之学,外篇阐述儒学,全书判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著作可以兼容两家之说,何况一个人的不同著作呢?
下面简述《文心雕龙》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价值。
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序志》又解释“雕龙”两字的含义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原来在战国时代,邹衍善于谈天说地,后来驺奭又发挥其学说,当时有“谈天衍、雕龙奭”之称。雕龙是指言辞修饰得很细致,有如“雕镂龙文”(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注)。“岂取驺奭”句与《文心·杂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句一样,都是用反诘语气表示肯定,句末“也”字作疑问助词用。刘勰这里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文章注意写得美丽细致,他这部书细致地讨论作文之道,故采取过去“雕龙奭”的说法,名叫《文心雕龙》。如用现代汉语,大致可以译成《文章作法精义》。
《文心》全书共五十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大致说来可分四个部分,以下分别略作说明。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序志》称为“文之枢纽”,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是一组,《正纬》、《辨骚》是另一组。《原道》等三篇关系密切,道、圣、经三位一体。刘勰旨在说明圣人之文(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刘勰认为“五经”文风最为雅正,作文宗法“五经”,就有可能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等六项标准,思想艺术都完美。《正纬》、《辨骚》两篇,指出纬书、楚辞两类作品,某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特别是楚辞),写作时也应当吸取。《辨骚》最后指出,作文应当“倚雅颂,驭楚篇”,即以《诗经》为根本,吸取楚辞的奇辞异采,“酌奇而不失其贞(正),玩华而不坠其实”,即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这可以说是对《原道》以下五篇的小结,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汉魏以来,人们习惯上把诗赋认作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样式,所以刘勰用倚靠《诗经》、驾驭楚辞来提出指导写作的总原则。扩大一点说,这个总原则应是:倚靠“五经”的雅正文风,吸取纬书、楚辞的奇辞异采。
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别论述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三十多种体裁的作品。每篇有四项内容,所谓“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就是叙述源流,解释名称性质,评述代表作家作品,指陈体制特色和规格要求。其中“敷理以举统”一项,常在篇末,分量不大,但从指导写作角度指明各体文章的体制特色和规格要求,是各篇结穴所在,地位最重要。刘勰把这部分称为“纲领之要”、“大要”、“大体”等等,认为写作文章时应该首先抓住。《明诗》篇说:“故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矣。”指出篇中详细介绍历代诗歌发展与作家作品,就是为了阐明这个“纲领之要”,也就是说,“原始表末”、“选文定篇”两项内容,最终是为“敷理举统”服务的。由于时代的变化,刘勰所论述的各体文章,我们今天大多数不再写了,少数(如诗歌、论说文)即使写,规格要求也很不相同,所以“敷理举统”这部分内容今天看来意义不大,但在当时则是很重要的。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