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史论上 » 干令升 > 及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

及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故自后稷之始基静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六王而武始居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爰及上代,虽文质异时,功业不同,及其安民立政者,其揆一也。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事捷于三代,盖有为以为之矣。原文解释

【原文】

及周公遭变note-name:遭变1遭变:指武庚、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反周之事。,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note-name:“陈后稷”二句2“陈后稷”二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之毛序。先公,指公刘。,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故自后稷之始基静民,十五王note-name:十五王3十五王:自后稷至文王,中有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guoxue666-com;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十三代,#-666cc;十五代。文:周文王。平:成。此指奠定王业。而文始平之,十六王note-name:十六王4十六王:加上武王。武:周武王。居:指登上天子之位。而武始居之,十八王note-name:十八王5十八王:再加上周成王、周康王。康:周康王。安:天下安定。《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而康克安之。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note-name:节理6节理:犹节制。人情,恤隐民事note-name:恤隐民事7恤隐民事:忧念百姓疾苦。,如此之缠绵note-name:缠绵8缠绵:久远。也。爰及上代note-name:上代9上代:前代。此盖谓夏、商。,虽文质note-name:文质10文质:见本卷《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注。异时,功业不同,及其安民立政者,其note-name:揆11揆:揆(kuí),准则。一也。今晋之兴也,功note-name:烈12烈:显。百王:指历代帝王。于百王,事note-name:捷13捷:迅捷。三代:夏、商、周。于三代,盖有为以为之矣。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到周公遭受管蔡之变,陈述后稷、公刘风俗教化的由来,说明奠定王业的艰难困苦,但讲的都是农夫女工衣食一类事情。所以从后稷开始奠基安民,经历十五代才由文王奠定王业,十六代才由武王建立周朝,十八代才由康王安享太平。可见们他积累基础树立根本,创立礼仪制度,#-666ff;理节制#-666aa;的情欲,忧念百姓的疾苦,传统是这样久远啊。向上推及夏、商二代,纵然文德雄武各代不同,建#-666ii;立业因#-666aa;而异,至于安定民众稳定政局,他们的标准都是一样。现在大晋的建立,#-666ii;业比历代帝王显著,易代比夏、商、西周迅捷,恐怕这种形势是有客观原因的。

原文翻译

及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故自后稷之始基静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六王而武始居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爰及上代,虽文质异时,功业不同,及其安民立政者,其揆一也。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事捷于三代,盖有为以为之矣。

到周公遭受管蔡之变,陈述后稷、公刘风俗教化的由来,说明奠定王业的艰难困苦,但讲的都是农夫女工衣食一类事情。所以从后稷开始奠基安民,经历十五代才由文王奠定王业,十六代才由武王建立周朝,十八代才由康王安享太平。可见们他积累基础树立根本,创立礼仪制度,#-666ff;理节制#-666aa;的情欲,忧念百姓的疾苦,传统是这样久远啊。向上推及夏、商二代,纵然文德雄武各代不同,建#-666ii;立业因#-666aa;而异,至于安定民众稳定政局,他们的标准都是一样。现在大晋的建立,#-666ii;业比历代帝王显著,易代比夏、商、西周迅捷,恐怕这种形势是有客观原因的。

【原文注释】

〔1〕遭变:指武庚、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反周之事。

〔2〕“陈后稷”二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之毛序。先公,指公刘。

〔3〕十五王:自后稷至文王,中有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guoxue666-com;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十三代,#-666cc;十五代。文:周文王。平:成。此指奠定王业。

〔4〕十六王:加上武王。武:周武王。居:指登上天子之位。

〔5〕十八王:再加上周成王、周康王。康:周康王。安:天下安定。《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6〕节理:犹节制。

〔7〕恤隐民事:忧念百姓疾苦。

〔8〕缠绵:久远。»

〔9〕上代:前代。此盖谓夏、商。

〔10〕文质:见本卷《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注。»

〔11〕:揆(kuí),准则。

〔12〕:显。百王:指历代帝王。

〔13〕:迅捷。三代:夏、商、周。

下一篇:宣景遭多难之时,务伐英雄、诛庶桀以便事,不及修公刘、太王之仁也。受遗辅政,屡遇废置。故齐王不明,不获思庸于亳;高贵冲人,不得复子明辟。二祖逼禅代之期,不暇待叁分八百之会也。是其创基立本,异于先代者也。又加之以朝寡纯德之士,乡乏不二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涂。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而秉钧当轴之士,身兼官以十数。大极其尊,小录其要,机事之失,十恒八九。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子真著《崇让》,而莫之省;子雅制九班,而不得用;长虞数直笔,而不能纠。其妇女庄栉织纴,皆取成于婢仆,未尝知女工丝枲之业、中馈酒食之事也。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妒忌之恶。有逆于舅姑,有反易刚柔,有杀戮妾媵,有黩乱上下,父兄弗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又况责之闻四教于古,修贞顺于今,以辅佐君子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