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西京杂记》 » 卷五 > 董仲舒天象 > 第2节

董仲舒天象 第2节原文解释

〔25〕甲:种子的外壳。散萌:植物的种子长出嫩芽。

〔26〕雨不破块:形容雨细如丝,下到地面也不破坏土块的形状。块,土块。

〔27〕润、津:皆意为缓慢津润、滋润。

〔28〕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春雷乍起,万物惊而萌发,有如接到号令而行动。《易经·说卦》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29〕宣示:显示,显现。

〔30〕#-666gg;被泊:逐渐润泽,浸透,披覆。浸#-666gg;,浸渍,湿润。被泊,覆盖,弥漫。

〔31〕凌殄(tiǎn):清除,消灭。

〔32〕庆:即庆云,五色云,古代视为祥瑞喜庆的云气。也称景云、卿云。《艺文类聚》卷九十八曰:“孙氏《瑞应图》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庆云。非气非烟,五色氛氲,谓之庆云。”

〔33〕矞(yù):即矞云,三色云,古代认为象征祥瑞的彩云,外赤色内青色的云气。左思《文选·魏都赋》曰:“矞云翔龙,泽马亍阜。”李善注曰:“矞云者,外赤内青也。”

〔34〕膏:滋润的甘霖。

〔35〕时:及时,#-666ff;时,指风雨依照规律及时来临。

〔36〕纰缪(pī miù):错误。

〔37〕发屋:掀翻房屋。

〔38〕至:同“窒”,堵塞,窒碍。

〔39〕相荡:指阴气与阳气相互冲击、排斥。

〔40〕祲沴(jìn lì):灾害,妖祸。祲,阴阳二气相侵而形成的不祥的云气,古人视为妖氛,不祥的预兆。《左传·昭公十五年》曰:“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杜预注曰:“祲,妖氛也。”孔颖达疏引郑玄曰:“祲,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沴,因天地四时之气不协调而产生的灾害。《汉书·谷永杜邺传·谷永传》曰“六沴作见”,颜师古注曰:“沴,灾气也。”

〔41〕更:重复。

〔42〕容:应当。

〔43〕荠(jì):即荠菜,古称靡草。《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郑注曰:“旧说云靡草,荠亭历之属。”《诗经·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夌(líng):菜藻。《广雅·释草》曰:“夌,菜藻也。”《艺文类聚》卷八二曰:“《淮南子》曰:荠夌冬生而夏死。”

〔44〕葶苈:又名葶历、丁历,现名蔊菜。一种野生杂草,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部叶子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嫩茎叶可食。

〔45〕款冬:又名款东、颗冻,因其凌寒叩冰而生,故名。菊科,多年生草本,冬季开花,花黄白色,花蕾性温味辛,可入药,有润肺和化痰止咳之#-666ii;效。罗愿《尔雅翼·释草三》曰:“《楚辞》曰:‘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万物丽于土,而款冬#-666ll;生于冰下;百草荣于春,而款冬#-666ll;荣于雪中,以况附阴背阳,为小人之类。至傅咸作《款冬赋》,称其‘华艳春晖,既丽且殊。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则又赏其禀精淳粹,不变于寒暑为可贵,所取义各异也。”

〔46〕跻(jī):升,登。

〔47〕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48〕朔旦:夏历每月的第一天。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49〕灾沴:意同“祲沴”。

〔50〕四支:四肢。

〔51〕迁延:退却、后退的样子。负墙:背靠墙而立。古代时,普通人与尊者谈话结束后,要退后至墙边肃立,以示尊敬逊让之礼。《礼记·文王世子》曰:“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终则负墙。”墙,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即围墙。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经·郑风·将仲子》曰:“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52〕俛(fǔ)揖:低头拱手行礼。俛,同“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