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象原文解释
原文(一)
元光元年七月 ① ,京师雨雹 ② 。鲍敞问董仲舒曰 ③ :“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 ④ ?”
翻译(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七月,京都长安下起了冰雹。鲍敞问董仲舒说:“冰雹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气生成了冰雹呢?”
原文(二)
仲舒曰:“阴气胁阳气 〔5〕 。天地之气,阴阳相半 〔6〕 ,和气周回 〔7〕 ,朝夕不息。阳德用事 〔8〕 ,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 〔9〕 ,故谓之正阳之月。阴德用事 〔10〕 ,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 〔11〕 ,故谓之正阴之月。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 〔12〕 ,故谓之阳月。诗人所谓‘日月阳止’者也 〔13〕 。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自十月已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 〔14〕 ,故言息也 〔15〕 ,阴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自四月已后,阴气始生于天上,渐冉流散,故云息也,阳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二月、八月 〔16〕 ,阴阳正等,无多少也。以此推移,无有差慝 〔17〕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18〕 ,则熏蒿歊蒸 〔19〕 ,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 〔20〕 ,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 〔21〕 ,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 〔22〕 。雹,霰之流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太平之世 〔23〕 ,则风不鸣条 〔24〕 ,开甲散萌而已 〔25〕 ;雨不破块 〔26〕 ,润叶津茎而已 〔27〕 ;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 〔28〕 ;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 〔29〕 ;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 〔30〕 ;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 〔31〕 。云则五色而为庆 〔32〕 ,三色而成矞 〔33〕 ;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 〔34〕 。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也 〔35〕 。政多纰缪 〔36〕 ,则阴阳不调。风发屋 〔37〕 ,雨溢河,雪至牛目 〔38〕 ,雹杀驴马,此皆阴阳相荡 〔39〕 ,而为祲沴之妖也 〔40〕 。”
翻译(二)
董仲舒回答说:“是阴气逼迫阳气而生成的。天地之间的气,阴气和阳气各占一半,二气和#-666ff;在一起,循环运转,从早晨到晚间一刻不停。当阳气为主导时,和#-666ff;之气中都是阳气,这就是地支排列为巳的那个四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阳之月。当阴气占主导时,和#-666ff;的气中就都是阴气,这就是地支排序中为亥的那个十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阴之月。十月虽然阴气为主导,但阴气并不是#-666ll;自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阴气,几乎没有阳气,所以称它为阳月。这就是诗#-666aa;所说的‘时光已到阳月了’。四月虽然阳气为主导,但阳气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阳气,几乎没有阴气,所以称它为阴月。从十月以后,阳气开始在地下慢慢滋生,并逐步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阴气开始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阳气日夜不停地滋长,一直到了四月,纯阳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四月以后,阴气开始在天上慢慢生成,并逐渐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阳气慢慢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阴气日夜不停地滋生,一直到十月,全部都是阴气。二月和八月,阴阳二气完全相等,不多也不少。阴阳二气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循环往复,没有出现过差错。阴阳二气上下#guoxue666-com;低来回运动,相互作用、激荡,气不断蒸腾着,风雨云雾雷电雪雹就这样产生了。气向上冲,就变成了雨,往下压就形成了雾。风是它们呼出的气,云是它们产生的气雾,雷是它们互相搏击时发出的声音,闪电是它们相互搏击时产生的火光。阴阳二气刚开始蒸腾的时候,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像实的又像是虚的,像方的也像圆的。它们聚集起来,结合在一起,积累到一定重量,就变成雨点从空中飘落下来。风大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加快,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大而稀稀拉拉的。风小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变慢,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小而密密麻麻的。寒冷的月份,雨在天上凝结起来,很轻很小,被风一吹,就变成了雪花。寒气有高下之别,上层暖和下层寒冷,上层的气就聚集起来变成了大雨,下层的云气就凝结为冰雪雪珠。冰雹,就是雪珠一类的东西,阴气突然往上冲,雨就凝结成冰雹了。在太平之世,刮风不会吹响树枝,只会使种子破壳植物萌芽而已;下雨不会砸碎土块,只会滋润植物的叶子和根茎而已;打雷不会让#-666aa;受惊吓,只会像发布号令一样催生万物苏醒成长而已;闪电不会使#-666aa;眼花,只是显示自己的光芒而已;雾气不会阻碍人们望远,只是弥漫开来,使大地浸润在水汽里而已;雪不会埋没树枝,只是消灭那些害虫毒物而已。云有五彩色则成为庆云,呈三彩色就成为矞云;露珠的味道是甘甜的,滋润得大地异常肥沃。这是因为有圣人统治,所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如果国家的统治有很多错误,那么阴阳就会失调。大风会掀翻屋顶,暴雨会溢出河堤,大雪会塞瞎牛眼,冰雹会砸死驴马,这都是由于阴阳之气相互激荡,带来了灾害不祥的妖气。”
原文(三)
敞曰:“四月无阴,十月无阳,何以明阴不孤立,阳不独存邪?”
翻译(三)
鲍敞问:“四月没有阴气,十月没有阳气,您根据什么知道阴气不是孤立的,阳气也不是#-666ll;自存在的呢?”
原文(四)
仲舒曰:“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阴阳之时虽异,而二体常存。犹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纯阴也;加火极热,纯阳也。纯阳则无阴,息火水寒,则更阴矣 〔41〕 ;纯阴则无阳,加火水热,则更阳矣。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 〔42〕 。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荠夌枯 〔43〕 ,由阴杀也。建亥之月为纯阴,不容都无复阳也,但是阴家用事,阴气之极耳。荠夌始生,由阳升也。其著者,葶苈死于盛夏 〔44〕 ,款冬华于严寒 〔45〕 ,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
翻译(四)
董仲舒回答说:“阴和阳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样的。阳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阳气;阴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阴气。虽阴气和阳气占主导的时间不同,但阴阳二气却是永恒存在的。这就像一锅水,没有用火烧时,完全是阴的;加火烧到最热时,就完全是阳的了。完全是阳的,就没有阴,把火熄灭,水就变凉了,就又变成阴的了;完全是阴的,就没有阳,加火把水烧热,就又变成阳的了。因此,地支排序在巳的四月虽然完全是阳的,但不能说就没有阴的存在了。只是阳的一方为主导,阳气达到极盛的顶点而已。荠菜、菜藻都枯萎了,是被阴气杀死的。地支排序在亥的十月虽然完全是阴的,也不能说不存在阳气了,只是以阴的一方为主导,阴气达到了顶点而已。荠菜、菜藻开始生长,是因为阳气上升了。举最明显的例子,葶苈在盛夏时死去,款冬在严寒中开花,水是偏阴的却也有温泉,火是偏阳的可也有不热的火焰。因此可知,阴离不开阳,阳也不能完全离开阴。”
原文(五)
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凉,何也?”
翻译(五)
鲍敞说:“冬季下雨一定暖和,夏天下雨必会凉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文(六)
曰:“冬气多寒,阳气自上跻 〔46〕 ,故人得其暖,而上蒸成雪矣。夏气多暖,阴气自下升,故人得其凉,而上蒸成雨矣。”
翻译(六)
董仲舒回答说:“冬天的气大多数是寒冷的,阳气从上面上升,所以#-666aa;们会觉得暖和,而气往上蒸腾就形成了雪。夏天的气多数是暖和的,阴气从下面上升,所以#-666aa;们就觉得凉爽,而气往上蒸腾,就变成雨了。”
原文(七)
敞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翻译(七)
鲍敞说:“雨既然是阴阳二气间相互蒸腾的结果,那么四月完全是阳气,十月完全是阴气,这样就没有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难道就不下雨了吗?”
原文(八)
曰:“然则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翻译(八)
董仲舒回答说:“完全是阳气和完全是阴气虽然是在四月和十月,但只是指这两个月中的一天。”
原文(九)
敞曰:“月中何日?”
翻译(九)
鲍敞问:“是这两个月中的哪一天呢?”
原文(十)
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 〔47〕 。朔旦、夏至、冬至 〔48〕 ,其正气也。”
翻译(十)
董仲舒说:“完全是阳气为主导的,是夏至的前一天;完全是阴气占主导的,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每个月的初一、夏至、冬至,就是阴阳气最纯正的时候。”
原文(十一)
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
翻译(十一)
鲍敞问:“那么,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就不下雨了吗?”
原文(十二)
曰:“然。颇有之,则妖也。和气之中,自生灾沴 〔49〕 ,能使阴阳改节,暖凉失度。”
翻译(十二)
董仲舒回答说:“是的。有时候也会下雨,但这是妖异。阴阳之气在和#-666ff;之中,自身产生了灾害不祥的妖气,它会使阴阳违反节令,暖凉失去控制。”
原文(十三)
敞曰:“灾沴之气,其常存邪?”
翻译(十三)
鲍敞问道:“灾害不祥的妖气会经常存在吗?”
原文(十四)
曰:“无也,时生耳。犹乎人四支五脏 〔50〕 ,中也有时,及其病也,四支五脏皆病也。”
翻译(十四)
董仲舒回答说:“不是的,但是随时都可能会产生的。这就好像#-666aa;的四肢五脏,多数时候会是正常的,等出毛病的时候,四肢五脏都会出毛病。”
原文(十五)
敞迁延负墙 [sup] 〔51〕 [/sup] ,俛揖而退 [sup] 〔52〕 [/sup] 。
翻译(十五)
鲍敞退后靠在墙边,弯下身子拱手行礼,告辞而去。
原文 | 翻译 |
元光元年七月 ,京师雨雹 。鲍敞问董仲舒曰 :“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 ?” | 汉武帝元光元年七月,京都长安下起了冰雹。鲍敞问董仲舒说:“冰雹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气生成了冰雹呢?” |
仲舒曰:“阴气胁阳气 。天地之气,阴阳相半 ,和气周回 ,朝夕不息。阳德用事 ,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 ,故谓之正阳之月。阴德用事 ,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 ,故谓之正阴之月。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 ,故谓之阳月。诗人所谓‘日月阳止’者也 。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自十月已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 ,故言息也 ,阴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自四月已后,阴气始生于天上,渐冉流散,故云息也,阳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二月、八月 ,阴阳正等,无多少也。以此推移,无有差慝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则熏蒿歊蒸 ,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 ,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 ,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 。雹,霰之流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太平之世 ,则风不鸣条 ,开甲散萌而已 ;雨不破块 ,润叶津茎而已 ;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 ;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 ;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 ;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 。云则五色而为庆 ,三色而成矞 ;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 。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也 。政多纰缪 ,则阴阳不调。风发屋 ,雨溢河,雪至牛目 ,雹杀驴马,此皆阴阳相荡 ,而为祲沴之妖也 。” | 董仲舒回答说:“是阴气逼迫阳气而生成的。天地之间的气,阴气和阳气各占一半,二气和#-666ff;在一起,循环运转,从早晨到晚间一刻不停。当阳气为主导时,和#-666ff;之气中都是阳气,这就是地支排列为巳的那个四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阳之月。当阴气占主导时,和#-666ff;的气中就都是阴气,这就是地支排序中为亥的那个十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阴之月。十月虽然阴气为主导,但阴气并不是#-666ll;自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阴气,几乎没有阳气,所以称它为阳月。这就是诗#-666aa;所说的‘时光已到阳月了’。四月虽然阳气为主导,但阳气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阳气,几乎没有阴气,所以称它为阴月。从十月以后,阳气开始在地下慢慢滋生,并逐步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阴气开始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阳气日夜不停地滋长,一直到了四月,纯阳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四月以后,阴气开始在天上慢慢生成,并逐渐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阳气慢慢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阴气日夜不停地滋生,一直到十月,全部都是阴气。二月和八月,阴阳二气完全相等,不多也不少。阴阳二气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循环往复,没有出现过差错。阴阳二气上下#guoxue666-com;低来回运动,相互作用、激荡,气不断蒸腾着,风雨云雾雷电雪雹就这样产生了。气向上冲,就变成了雨,往下压就形成了雾。风是它们呼出的气,云是它们产生的气雾,雷是它们互相搏击时发出的声音,闪电是它们相互搏击时产生的火光。阴阳二气刚开始蒸腾的时候,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像实的又像是虚的,像方的也像圆的。它们聚集起来,结合在一起,积累到一定重量,就变成雨点从空中飘落下来。风大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加快,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大而稀稀拉拉的。风小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变慢,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小而密密麻麻的。寒冷的月份,雨在天上凝结起来,很轻很小,被风一吹,就变成了雪花。寒气有高下之别,上层暖和下层寒冷,上层的气就聚集起来变成了大雨,下层的云气就凝结为冰雪雪珠。冰雹,就是雪珠一类的东西,阴气突然往上冲,雨就凝结成冰雹了。在太平之世,刮风不会吹响树枝,只会使种子破壳植物萌芽而已;下雨不会砸碎土块,只会滋润植物的叶子和根茎而已;打雷不会让#-666aa;受惊吓,只会像发布号令一样催生万物苏醒成长而已;闪电不会使#-666aa;眼花,只是显示自己的光芒而已;雾气不会阻碍人们望远,只是弥漫开来,使大地浸润在水汽里而已;雪不会埋没树枝,只是消灭那些害虫毒物而已。云有五彩色则成为庆云,呈三彩色就成为矞云;露珠的味道是甘甜的,滋润得大地异常肥沃。这是因为有圣人统治,所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如果国家的统治有很多错误,那么阴阳就会失调。大风会掀翻屋顶,暴雨会溢出河堤,大雪会塞瞎牛眼,冰雹会砸死驴马,这都是由于阴阳之气相互激荡,带来了灾害不祥的妖气。” |
敞曰:“四月无阴,十月无阳,何以明阴不孤立,阳不独存邪?” | 鲍敞问:“四月没有阴气,十月没有阳气,您根据什么知道阴气不是孤立的,阳气也不是#-666ll;自存在的呢?” |
仲舒曰:“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阴阳之时虽异,而二体常存。犹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纯阴也;加火极热,纯阳也。纯阳则无阴,息火水寒,则更阴矣 ;纯阴则无阳,加火水热,则更阳矣。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 。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荠夌枯 ,由阴杀也。建亥之月为纯阴,不容都无复阳也,但是阴家用事,阴气之极耳。荠夌始生,由阳升也。其著者,葶苈死于盛夏 ,款冬华于严寒 ,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 | 董仲舒回答说:“阴和阳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样的。阳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阳气;阴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阴气。虽阴气和阳气占主导的时间不同,但阴阳二气却是永恒存在的。这就像一锅水,没有用火烧时,完全是阴的;加火烧到最热时,就完全是阳的了。完全是阳的,就没有阴,把火熄灭,水就变凉了,就又变成阴的了;完全是阴的,就没有阳,加火把水烧热,就又变成阳的了。因此,地支排序在巳的四月虽然完全是阳的,但不能说就没有阴的存在了。只是阳的一方为主导,阳气达到极盛的顶点而已。荠菜、菜藻都枯萎了,是被阴气杀死的。地支排序在亥的十月虽然完全是阴的,也不能说不存在阳气了,只是以阴的一方为主导,阴气达到了顶点而已。荠菜、菜藻开始生长,是因为阳气上升了。举最明显的例子,葶苈在盛夏时死去,款冬在严寒中开花,水是偏阴的却也有温泉,火是偏阳的可也有不热的火焰。因此可知,阴离不开阳,阳也不能完全离开阴。” |
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凉,何也?” | 鲍敞说:“冬季下雨一定暖和,夏天下雨必会凉爽,这是怎么回事呢?” |
曰:“冬气多寒,阳气自上跻 ,故人得其暖,而上蒸成雪矣。夏气多暖,阴气自下升,故人得其凉,而上蒸成雨矣。” | 董仲舒回答说:“冬天的气大多数是寒冷的,阳气从上面上升,所以#-666aa;们会觉得暖和,而气往上蒸腾就形成了雪。夏天的气多数是暖和的,阴气从下面上升,所以#-666aa;们就觉得凉爽,而气往上蒸腾,就变成雨了。” |
敞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 鲍敞说:“雨既然是阴阳二气间相互蒸腾的结果,那么四月完全是阳气,十月完全是阴气,这样就没有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难道就不下雨了吗?” |
曰:“然则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 董仲舒回答说:“完全是阳气和完全是阴气虽然是在四月和十月,但只是指这两个月中的一天。” |
敞曰:“月中何日?” | 鲍敞问:“是这两个月中的哪一天呢?” |
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 。朔旦、夏至、冬至 ,其正气也。” | 董仲舒说:“完全是阳气为主导的,是夏至的前一天;完全是阴气占主导的,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每个月的初一、夏至、冬至,就是阴阳气最纯正的时候。” |
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 | 鲍敞问:“那么,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就不下雨了吗?” |
曰:“然。颇有之,则妖也。和气之中,自生灾沴 ,能使阴阳改节,暖凉失度。” | 董仲舒回答说:“是的。有时候也会下雨,但这是妖异。阴阳之气在和#-666ff;之中,自身产生了灾害不祥的妖气,它会使阴阳违反节令,暖凉失去控制。” |
敞曰:“灾沴之气,其常存邪?” | 鲍敞问道:“灾害不祥的妖气会经常存在吗?” |
曰:“无也,时生耳。犹乎人四支五脏 ,中也有时,及其病也,四支五脏皆病也。” | 董仲舒回答说:“不是的,但是随时都可能会产生的。这就好像#-666aa;的四肢五脏,多数时候会是正常的,等出毛病的时候,四肢五脏都会出毛病。” |
敞迁延负墙 [/sup] ,俛揖而退 [/sup] 。 | 鲍敞退后靠在墙边,弯下身子拱手行礼,告辞而去。 |
扩展阅读
【注释】〔1〕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汉武帝年号。
〔2〕雨(yù)雹:下起冰雹。雨,下,降落。雹,《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雹者阴胁阳也。”宋陆佃《埤雅·释天·雹》曰:“阴包阳为雹。曾子曰:阳之专气为雹。”此事正史未载,或因未成灾。《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凡物不为灾不书,书大,言为灾也。”
〔3〕鲍敞:#-666aa;名,生平不详。董仲舒因治春秋公羊学而著名,鲍敞之问,应是学士慕名向董仲舒求教。
〔4〕气:气象。也指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666aa;的主观精#-666nn;,或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易经·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666nn;之情状。”
〔5〕阴气:寒气,肃杀之气。胁:胁迫,威逼。阳气:与阴气相对,指暖气,也指#-666aa;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666dd;。《管子·形势解》曰:“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刘向以为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
〔6〕阴阳:本意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反则为阴。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互相对立、此消彼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化生,如天与地、日与月、男和女、白日与黑夜等,皆#-666dd;为阴与阳。雷电雨雪风雹等也是因为阴阳的相互作用而致。《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易经·系辞上》曰:“阴阳不测之谓#-666nn;。”孔颖达疏曰:“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并以阴阳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臣、夫妻等关系。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666ff;的神秘概念,西汉时的董仲舒进一步提出“阳尊阴卑”之说。
〔7〕周回:轮回,运转,循环往复。
〔8〕阳德:指阳气。用事:指当政,当权。此处意为控制,支配。
〔9〕建巳之月:指夏历(俗称农历)四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十二月,夏历以十一月建子,故四月即建巳。
〔10〕阴德:指阴气。
〔11〕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
〔12〕疑于:几乎,近于。
〔13〕日月阳止:时光已到了十月。语出《诗经·小雅·杕杜》,诗曰:“日月阳止,女心伤止。”郑笺曰:“十月为阳。”《尔雅·释天》曰:“十月为阳。”邢昺疏曰:“(郭)云‘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阴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阴用事也。云嫌者君子爱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无阳,而得阳名者,以#-666dd;阴分阳,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其实阴阳常有。《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是十月中兼有阴阳也。四月秀葽,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阳常兼有也。《诗·小雅》云:‘日月阳止。’是也。”
〔14〕冉:渐渐。
〔15〕息:滋生,生长。与后文的“消”相对。
〔16〕二月、八月:二月为春分,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八月为秋分,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言此时阴阳相等,无多少、强弱之别。
〔17〕差慝(tè):差错。
〔18〕更相动薄:交替作用,互相消长。薄,迫,逼迫。
〔19〕熏蒿歊(xiāo)蒸:气蒸发、升腾、流散的样子。
〔20〕噫(ǎi):呼气,吹气。指气在淤塞后突然吐出,如风般畅通无阻。《庄子·齐物论》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陆佃《埤雅·释天·风》曰:“天地之气嘘而成云,噫而成风。”
〔21〕攒(cuán)聚:聚集。
〔22〕霰(xiàn):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霰者阳胁阴也。”陆佃《埤雅·释天·雹》曰:“阳散阴为霰……曾子曰:……阴之专气为霰。”
〔23〕太平之世: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666ff;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董仲舒强调此说,认为天能以灾异或祥瑞表示对人与事的责罚或褒奖,故此句及以下数句皆指出上天对“太平之世”所显现出的祥瑞之兆。
〔24〕风不鸣条:意为风未摇动树枝,故亦未发出啸音。此为汉代流行语,典出桓宽《盐铁论·水旱》,文曰:“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艺文类聚》卷一曰:“《风俗通》曰: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本枝叶,离地二三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条,树枝。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