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西京杂记》 » 卷六 > 广川王发古冢 > 第2节

广川王发古冢 第2节原文解释

朏(fěi)朏:聚积貌。

#-666hh;:墓葬时,常将墓主生前使用的衣#-666hh;和个#-666aa;用品作陪葬。此处应是陪葬衣#-666hh;堆积后风化的样子。

巾栉(zhì)镜镊:即毛巾、梳子、铜镜和镊子等洗漱、沐浴用品。栉,梳子和篦子的总称。

【注释】

且渠:魏王子之名,生平不详。

东首:头朝东。

衾(qīn):被子。许慎《说文解字》“衣部”曰:“衾,大被。”段玉裁注曰:“《释名》曰:衾,广也。其下广大如广受#-666aa;也。寝衣为小被,则衾是大被。”此指尸体入殓时盖尸的单被。

【注释】

袁盎(?—前148):即爰盎,西汉大臣。楚#-666aa;,字丝。汉文帝时,初任郎中。历任齐相、吴相、楚相。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名重朝廷。后被晁错告发隐瞒吴王刘濞谋反之事,被贬为庶#-666aa;。吴楚七国之乱时,建议汉景帝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此后因为阻止景帝传帝位于梁孝王,被梁孝王派#-666aa;刺杀。《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曰:“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乃见袁盎曰:‘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瓦:古代陶制器物的总称。许慎《说文解字》“瓦部”曰:“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段玉裁注曰:“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

铜镜:铜制的镜子。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铜镜的国家之一。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可以肯定在殷代已经出现了铜镜。到了战国时代,铜镜的铸造发展得很快,而汉代的铜镜又在战国以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普及。中国的铜镜,始终只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具,并不像日本的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那样把从中国输入的铜镜当作珍宝或#-666nn;器。”

【注释】

晋灵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名夷皋,前620年—前607年在位。在位期间奢侈骄横,暴虐无道,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史记·晋世家》曰:“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666aa;,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666aa;持其尸出弃之,过朝。”后被晋国重臣赵穿所杀。《左传·宣公二年》亦曰“晋灵公不君”。

玃(jué):大猿,一说大猴,亦泛指猿猴。《尔雅·释兽》曰:“玃父,善顾。”郭璞注曰:“猳玃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攫持#-666aa;,好顾盼。……《说文》云大母猴也。”崔豹《古今注·鸟兽》曰:“猿,五百岁为玃。”张华《博物志》卷三曰:“蜀山南#guoxue666-com;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化,或曰猳玃。”

形兆:行迹,征兆。王充《论衡·明雩篇》曰:“夫见在之水,相差无几,人君请之,终不耐行。况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

孔窍中皆有金玉:此为古代丧葬制度,以玉或金填塞七窍或九窍,以求得灵魂安好以及尸身完好。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大概为了企图使尸骨不朽,有时使用各种小玉具遮盖或充塞死者的七窍。塞在口中的称‘琀’,往往被制成蝉的形状。《汉书·杨王孙传》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这当然是不可信的。”刘庆柱《地下长安》说:“人死后口里含的玉,称玉含。皇帝死后的玉含是珠玉。汉代以玉蝉为玉含,玉含取形于蝉,可能是因为蝉这种昆虫由卵变虫的特点,将玉蝉放在逝者口中,期盼死而复生。”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说:“汉代重厚葬,用玉种类也更具体,有了一定制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蝉,此外眼、耳、鼻孔无不有小件雕玉填塞。#-666ee;肩之际必着一玉璧或数玉璧。”

【注释】

幽王:即周幽王(?—前771),周宣王之子,西周末代君主。名宫涅,前781年—前771年在位。荒#-666gg;无度,国为犬戎所灭。《史记·周本纪》曰:“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666aa;皆怨。石父为#-666aa;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一说为晋幽公,前437年—前419年在位,夜出时被盗贼杀害。而先秦时有周幽王、楚幽王,但皆不可能葬于广川国内。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幽公好#-666gg;,与此墓中多妇#-666aa;正相#-666ff;。疑‘幽王’系‘幽公’之误。”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