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点《西游补》 第2节
《西游补》是一部复杂的小说,能轻易容纳从种种层次得来的解说。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何谷理(Robert E.Hegel)《十七世纪的中国小说》
《西游补》在传统中国小说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手法,就是以现代的标准衡量,仍算很精到、老练而富现代意味,不仅对现代创作有启发性,而且有助于叙事理论模式的建立。
——加拿大学者高辛勇(Karl S.Y.Kao)《〈西游补〉与叙述理论》
《西游补》之行者,修行人之普遍表征也,借梦境探讨其心理,假多人以写其本我、自我、超我之消长。
《西游补》者,补《西游》也。苟以西游之悟空,置身于大观园,历诸情缘,亦匪夷所思也。
行者困于情,若雨虚写之,采象征手法,言其入梦,迷于鲭鱼(情欲)。《西游补》全书语言,别开新貌,于传统小说中,实为罕见。
《西游补》梦境恍惚迷离,初诵者茫茫然,惟感于诡谲怪诞,思之再三,方明其义。
试看《西游补》人物与事件之组合,莫不逸出常轨,因其荒诞不经,惟见光怪陆离也。
若雨好出新意,其补《西游》,另辟蹊径,非《西游》八十一难之重现,与传统章回小说亦迥然不同。
——台湾著名学者傅世怡《〈西游补〉初探》
董说《西游补》中所写的虚幻的梦境,实际是作者经历过的现实社会的折光,是作者有意颠倒变序,扭曲组合,借此一吐自己悟出的哲理和向往。空破妻子儿女的私情之根,求得国家君父情思绵绵的道根之实,正是《西游补》创作之大旨。
——苏兴著、苏铁戈整理《〈西游补〉中破情根与立道根剖析》
同样是神魔小说,在讽喻现实世界这一点上,应该说《西游补》似还在《西游记》之上。
——孙逊《〈西游补〉寓义试探》
徐文长《四声猿》中的《狂鼓史》不过复现一段历史故事,也只限于冥间;《西游补》可是更奇绝了,从女娲到明人,陆离光怪,令人目不暇接。汤显祖的《牡丹亭》由生入死,死而复生,可谓奇思妙想;《西游补》则不仅可活古人,更能唐人审宋人,干预到未来世界去。勒萨日的《瘸腿魔鬼》,是施了法术从天上遍窥人间隐秘;《西游补》却不是从旁而观,行者时时都在历史和现实中,是进入到各个世界中去的角色。可以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西游补》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完全独特的。
——王星琦《恣情纵笔任横行:〈西游补〉读札》
《西游补》是一部怪诞小说,是古典小说中罕有的结合怪诞与讽刺于一书的作品。
——香港刘燕萍《怪诞小说:董说〈西游补〉》
董说在凌迟奸相一节,将剐刑比拟为雕刻艺术,便在恐怖氛围中混和黑色幽默。
——香港刘燕萍《怪诞与讽刺——明清通俗小说诠释》
《西游补》和《大话西游》的基本精神是解构经典,即以反权威、反英雄、反秩序、反束缚的面貌颠覆经典小说《西游记》传统阅读的既有权威,使经典文本的情节结构得到全新的建构,经典主题得到全新的解释,经典语言得到全新的表达。
《大话西游》继承了《西游补》情节安排的虚幻性、主题表达的反权威性和语言使用的反传统性。
——孙书磊《经典的解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
《西游补》适当地处理了续书与原著的关系,既不脱离原书,又能自具面目,是中国续书的最佳例子。
《西游补》虽然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却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以及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主要是情节的怪诞性、人物的意识流、对人类压抑与焦虑问题的探讨等。
嗜梦,佞佛,喜舟居,爱听雨,有焚书癖和取名癖,发明了不焚香而煮香的非烟香法,正是这样的奇人董说,才创造了《西游补》这样一部完全可以和世界文学,甚至是世界现代、后现代派文学接轨的小说。
——赵红娟《明遗民董说研究》
董说的《西游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杰出、极奇特、又极复杂且不易解读的小说。
跟其艺术价值一样,《西游补》的富歧义性也是中国小说史中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西游补》,情梦也。”全书十六回,除首回前半及末回结尾三分之一外,都在叙写这个情梦,它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堪称最长也最精彩的梦。
《西游补》“情梦”的理论基础及其寓意,乃佛教思想“颠倒梦想”的小说化,董说在原来的《西游记》一切“以力遏之”的遏情方式之外,提出“入情—出情”的方式来述说其情梦的意义,完全符合晚明的情观与佛教思想,以及他所以作“补”的原因与意涵。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林顺夫(Shuen-fu Lin)《试论董说〈西游补〉“情梦”的理论基础及其寓意》
《西游补》可以说是奇幻(the fantastic)文学的上乘之作。假如南美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知道《西游补》,他大概会被此书吸引。……一部作品包含另一部作品(work within work),梦对现实世界的渗透,时间旅行(time travel),以及重像(the double)……这四种手法都在《西游补》中出现过。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李前程《西游补校注·前言》
《桃花扇》止于感叹明清之际的易代兴亡,《西游补》则对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
《西游补》的独特之处,在于结构严谨、布局统一的同时,还时时流露出作者以文为戏的创作意趣。跳出窠臼,以意运笔,腾挪变幻,不受羁绊。尤其结尾,戛然而止,结得俏丽利落。
《西游补》以心系事、以心系人、淡化情节,都异于传统小说而暗合欧美小说模式中的内意识模式的小说。
——朱萍《文人小说〈西游补〉论略》
简而言之,《西游补》为无性的孙悟空补上了一则情难。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贯自信,甚至自大。然而《西游补》却呈现了行者少见的自我怀疑,这种沉思令《西游补》的哲学性十分接近现代西方哲学。
用佛家的话说,在《西游补》中,求佛的行者面临“无明”,令有情人生成了洋洋苦海。
——张怡微《情关西游——从〈西游记〉到〈西游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