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2节
看荀学的意义,就要看荀学开展出的人文世界的意义了。
(一)荀子人文精神的来源
人文精神就是多元文化组织的基础。什么是人文精神呢?
用唐君毅先生的解释,人文,就是一切人的思想、人的学术、人的文化,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一切文化精神都是人文精神。但这样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意思,没有对照,人文精神的意思就显不出来。因为除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之外,还有反人文的思想。本来人文的思想不必特别提出来说的,但因为每个时期都有反人文精神的存在,所以每个时期都要提倡发扬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孔子以前的时期。这时期的中国人文精神是表现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上。这时期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文学术思想。但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源就在这时期确定下来。中国后来的人文思想,包括荀子的人文思想,都是由这时期的中国人心灵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不同,并不是和神本、物本相对。所以人文精神不是没有宗教信仰,不是不重视自然。中国人文精神重视的,是要看人对宗教性的天、帝和对自然物的态度。这种形态和西方的形态是不同的。
唐先生认为人对自然物的态度,简单说,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厚生的态度,第二种是欣赏或表现人情感德性审美的艺术态度,第三种是视自然物为客观对象,人对客观对象有好奇、惊讶,要求对对象加以了解的态度。第三种态度可以产生出纯粹客观的自然思想,这就是西方古希腊的科学、自然哲学的开始。这种态度的思想是直接倾向自然,趋向忘记人自己的。
中国古代既缺乏纯自然的思想,也缺乏死后世界、神界的思想,所以中国文化的本源就是人文中心的文化。这种人文文化在周朝时具体形成。“周尚文”,就是说到周朝才有人文的文制,就是礼乐制度。中国古人发明器物,表示古人能够首先控制到自然物,这是实用方面而言。但到了周朝,有了礼乐制度之后,器物就渐渐礼乐化,变成礼的器物和乐的器物,变成用来表现人情意、德性的工具。器物世界也增加了审美艺术的人文意义。周代以前,比较重视祭祀鬼神,表示中国人要求和神灵协调,礼乐的作用是要令神人关系和谐。但到了周朝,礼乐的意义就偏重于人的伦理关系,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荀子肯定的礼乐文化,就是周朝发展出来的人文文化。
根据唐君毅先生的意见,中国人对这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是春秋以后由孔子开始的。春秋以前人文精神自觉到什么程度,是不确定的。但西周时期这种礼乐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极其健康、充盛,又文雅有度的文化。西周时期,人的精神和内心德性都是直接表现在文化生活之中的,而自觉反省的思想是不需要的。真正对中国人文中心思想有自觉反省,能够说到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开出了先秦儒家的人文思想。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是中国儒家人文思想自觉形成的时期。所以荀子要做的,是继承孔子的使命,就是要重建中国传统的人文中心文化。
〔1〕孔子的努力
春秋时期的时代问题是周朝势力衰落,夷狄势力兴起。周朝贵族堕落、无礼,士人、庶人逐渐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礼乐传统崩坏了。即是说,中国传统人文世界内部开始崩坏,而外面世界的夷狄势力又形成威胁。要解决这个时代问题,孔子作为知识分子,他一方面很佩服周公的制礼作乐,建立人文世界,一方面又佩服管仲的尊王攘夷,令中国人不至于披发左衽。孔子又要求当时的士人,即知识分子,要负起保护和重建中国人文世界的责任。士,本来是武士,武士的责任是保卫社稷。
孔子认为当时礼乐制度崩坏是因为人僭越礼乐,所以孔子要人知道礼乐之本。礼乐之本就是人内心的仁德,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重视文,不是说重视礼乐的仪文,而是重视成就礼乐仪文的德性。这德性就是文之质。孔子重视文之质,重视德性,就是想挽救当时文制的毛病。所以在“人文”两字之中,孔子是重视人多于表现在外的礼乐仪文。孔子要人自觉自己内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令人自己先成为能够被礼乐仪文依附的质地,才能成就真正有意义的礼乐仪文。这才是孔子一生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所在。孔子在整个周朝传统的礼乐人文世界的底层,发现了一个人的纯内心德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人文世界的基础。孔子和他的弟子亲身实践,以德性互相勉励,孔子师门就已形成一个人格世界。孔子和弟子反省讨论德性问题,讨论人格世界如何形成,后来的儒者,包括孟子、荀子、宋明理学家等,也加入讨论德性和人格问题。这些讨论形成的智慧,又会形成一个人文思想的世界。这个儒学的人文思想世界,意义和价值很广远,比孔子上论古人、作《春秋》、对时人作褒贬的活动,又更进一步。
〔2〕孟子的努力
孔子以后,孟子又把孔子的人文思想再推进一步。孟子的人文思想是要回答墨子对儒家的攻击。孟子重新说明儒家礼乐和家庭伦理的价值。孟子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个价值,是因为孟子能够肯定人的心性。孟子由人的心性要求来说明礼乐的表现。礼乐其实就是人心性不容已的表现。孟子又说到人性的仁爱流行的次序,是由近至远。人人皆是亲其亲,长其长,最后可达到天下太平。孟子说的人性是天所赋予我的,由此而说尽心知性知天,把人道和天道贯通起来。所以中国儒家的人文思想,发展到孟子,就可以为孔子说的人文价值、内心德性找到一个既是先天的,又是纯内在的人性基础。儒家的人心性世界的存在,可以说是由孟子的反省自觉而加以树立。
〔3〕荀子的努力
中国先秦的人文思想,孟子以后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思想的重点是说明礼制。礼制其实是包括各文化的统类,所以荀子是说明人文世界的结构。孔子的重点是说明礼乐的本意,孟子的重点是说明礼乐的源头,荀子说礼制,重点是说明礼乐制度的实效。所谓实效,就是要树立起整幅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可得到条理化。荀子在《王制篇》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就是说自然世界的天地被人文世界的君子所主宰。这种说法是庄子以天为主宰的倒转。庄子崇尚自然,不重视人文思想、人文世界。但后来的《中庸》、《易传》、《乐记》等所说的天地的德性,礼乐的和谐秩序,都是以人文世界作为中心概念而说的。这正是用人文世界的概念来说明天地的价值意义。这就是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通过人文世界,由人道而通天道。
(二)现代中国问题的来源
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到现代,变成被重视现实物质的思想所主宰。现代人都以为政治经济就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决定原因。现代重视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正是如此。这样就抹杀了政治经济以外,其他人类文化的独立性,否定了一切政治经济以外的文化思想本身的真理价值,包括人格尊严、个性价值等等,甚至不把人当作人看待,人也只是一个物、一个人力资源、一个工具,只有工具价值。人类整幅的人文世界大部分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1〕清代的问题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