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原文解释
【原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1箸:通“著”,附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
2端:通“喘”,微言。而言,蠕
3蠕:微动。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4傲:通“躁”,急躁。,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5囋: 囋(zá),唠叨。。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
6向:回声。矣。

【翻译】
君子的学习,要让道理进入耳中,存在心中,散布于手脚身体,表现成为动静行为。君子微言一句,稍微一动,都可以成为效法的准则。小#-666aa;的学习,把道理听入耳中,就由口中出来,而口和耳之间,只不过四寸而已,怎能够令七尺的身躯美善呢!古代的求学者,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求学者,学习是做给他#-666aa;看。君子的学习是要令自己美善,小#-666aa;的学习则把学问视为如禽畜的外在财物。所以那些别人没有问就告诉自己晓得什么的人,就是急躁。那些别人问一件事,就告诉别人两件事的人,就是唠叨。急躁是错的,唠叨也是错的,君子应该好像回声应答别人才对。
原文 | 翻译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 君子的学习,要让道理进入耳中,存在心中,散布于手脚身体,表现成为动静行为。君子微言一句,稍微一动,都可以成为效法的准则。小#-666aa;的学习,把道理听入耳中,就由口中出来,而口和耳之间,只不过四寸而已,怎能够令七尺的身躯美善呢!古代的求学者,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求学者,学习是做给他#-666aa;看。君子的学习是要令自己美善,小#-666aa;的学习则把学问视为如禽畜的外在财物。所以那些别人没有问就告诉自己晓得什么的人,就是急躁。那些别人问一件事,就告诉别人两件事的人,就是唠叨。急躁是错的,唠叨也是错的,君子应该好像回声应答别人才对。 |
【原文注释】
〔1〕箸:通“著”,附着。
〔2〕端:通“喘”,微言。
〔3〕蠕:微动。
〔4〕傲:通“躁”,急躁。
〔5〕囋: 囋(zá),唠叨。
〔6〕向:回声。
扩展阅读
【解读】
荀子提出了学习的目的有为#-666aa;和为己的#-666dd;别,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还是为了让#-666aa;看呢?现代#-666aa;学习学问,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让人看见自己懂得什么知识,有什么才能,以便谋得一份好工作。所以一定要有学位、文凭、证书等证明自己已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不就是“求学为人”吗?没有证书,只为修养自己的学问,便无人问津了。荀子说的#-666dd;别,不是当头棒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