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非相篇 第五 >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原文解释

【原文】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note-name:古今一度也1古今一度也:另作“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note-name:乡2乡:通“向”。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666aa;为什么不会被欺骗?答:圣#-666aa;,以自己为法度。所以能够由#-666aa;而判断人,由情而判断情,由同类而判断同类,由学说而判断#-666ii;效,由道而看尽一切事物,古今判断是一样的。只要类别不违背,虽然相隔很久,但道理仍是相通的。所以圣人面对邪曲情况而不会迷惑,看杂乱的事物也不会迷惑,就是由此而判断。五帝之前没有贤人流传下来,不是没有贤人,而是太久远了。五帝之中,没有政策流传下来,不是没有好的政策,也是太久远了。禹和汤有政策流传下来,但不及周代的明察,不是没有好的政策,而是太久远了。流传下来的政策,太久远了,讨论就会简略,近期的政策,讨论就会详细,简略就只会举出大概,详细才会举出细小的细节。愚昧的人只听到简略的而不知道有详细的,听到详细的也不知道哪些重要。所以圣人的文制,久远就会消灭,礼义的节奏,久远就会绝迹。

原文翻译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666aa;为什么不会被欺骗?答:圣#-666aa;,以自己为法度。所以能够由#-666aa;而判断人,由情而判断情,由同类而判断同类,由学说而判断#-666ii;效,由道而看尽一切事物,古今判断是一样的。只要类别不违背,虽然相隔很久,但道理仍是相通的。所以圣人面对邪曲情况而不会迷惑,看杂乱的事物也不会迷惑,就是由此而判断。五帝之前没有贤人流传下来,不是没有贤人,而是太久远了。五帝之中,没有政策流传下来,不是没有好的政策,也是太久远了。禹和汤有政策流传下来,但不及周代的明察,不是没有好的政策,而是太久远了。流传下来的政策,太久远了,讨论就会简略,近期的政策,讨论就会详细,简略就只会举出大概,详细才会举出细小的细节。愚昧的人只听到简略的而不知道有详细的,听到详细的也不知道哪些重要。所以圣人的文制,久远就会消灭,礼义的节奏,久远就会绝迹。

【原文注释】

〔1〕古今一度也:另作“古今一也”。

〔2〕:通“向”。

扩展阅读

【解读】

荀子说,#-666aa;能够由自己的情推断别#-666aa;的情,由同类的#-666aa;推断同类的人,这就能够统贯各个类别,得到贯通之道。君子就是由这个道而观察古今,实践而尽道。荀子认为要观察周代的制度,才了解这个贯通之道,是因为古代圣王的制度太久远而绝迹,周代的制度还具体存在,可以由详细了解而认识这个道。所以不是说古代圣王的制度不可效法。这个意思和孔子要人反思礼之本的用心,是前后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