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天论篇 第十七 >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原文解释

【原文】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note-name:参1参:通“三”,并列之意。。舍其所以参,而note-name:愿2愿:向往。其所参,则惑矣。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不做#-666aa;为工夫而成#-666ii;,不用#-666aa;追求而得到,这就叫作天的职#-666dd;。这样的天,虽然很深奥,但#-666aa;也不必加以思虑,天虽然很大,人不必增加能力,天虽然很精妙,人不必加以考察,这就叫作不和天争职#-666dd;。天有天的时令,地有地的财富,人有人的治理,这就叫作能够三者并列。舍弃人之所以能够并列的治理万物能力,而想要和人并列的其他事物(如天时地利),就是迷惑了。

原文翻译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不做#-666aa;为工夫而成#-666ii;,不用#-666aa;追求而得到,这就叫作天的职#-666dd;。这样的天,虽然很深奥,但#-666aa;也不必加以思虑,天虽然很大,人不必增加能力,天虽然很精妙,人不必加以考察,这就叫作不和天争职#-666dd;。天有天的时令,地有地的财富,人有人的治理,这就叫作能够三者并列。舍弃人之所以能够并列的治理万物能力,而想要和人并列的其他事物(如天时地利),就是迷惑了。

【原文注释】

〔1〕:通“三”,并列之意。

〔2〕:向往。

扩展阅读

【解读】

荀子着重说,#-666aa;要面对天而尽#-666aa;事。#-666aa;事之所以能够成#-666ii;,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原本有的。但也不是说人的地位在天地之上,也不是说人对外在的万物,要求加以控制,人要征#-666hh;自然,表现出人的力量。荀子说天、地、人,“夫是之谓能参”,是说人事要和天地的事物互相配#-666ff;,而成为三者并列。人和天地的关系是对等交互关系,互相回应的关系。荀子的天论是说天人的#-666dd;别。荀子论礼,也有说到天地是礼的三个本源之一,所以有天地之礼。对天地之礼也是人文世界中应该有的事情,而不是人一定要向天祈求,虽然天人有#-666dd;别,但不表示人地位低于天。

现代西方文化是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而来,中世纪时上帝在一切人和自然之上。现代人则相反,科学和工业急速发展,人认为自己了解自然,可以根据自然定律,预测自然,控制自然,最后要征#-666hh;自然,人在自然和天之上,人不需要上帝。现代人普遍以这种态度对待自然,荀子明显不是主张这种态度,而是说天人并列的平等关系和互相回应关系,最终能做到天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