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天论篇 第十七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原文解释

【原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note-name:因1因:听任。物而多之,孰与骋note-name:能2能:施展才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note-name:有物3有物:有,通“佑”,帮助。帮助事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推崇天而思考天,不如畜养事物而控制事物。顺从天而歌颂天,不如控制天命而使用天。希望好天时而等待天,不如适应时节而使用天时。由得事物多繁衍生长,不如施展#-666aa;的才能而加以化育。思考事物而使用事物,不如管理好事物而不要遗失。希望事物有所出生,不如帮助事物成长。所以放弃#-666aa;的努力而想天,就失去对万物的感情。

原文翻译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推崇天而思考天,不如畜养事物而控制事物。顺从天而歌颂天,不如控制天命而使用天。希望好天时而等待天,不如适应时节而使用天时。由得事物多繁衍生长,不如施展#-666aa;的才能而加以化育。思考事物而使用事物,不如管理好事物而不要遗失。希望事物有所出生,不如帮助事物成长。所以放弃#-666aa;的努力而想天,就失去对万物的感情。

【原文注释】

〔1〕:听任。

〔2〕:施展才能。

〔3〕有物:有,通“佑”,帮助。帮助事物。

扩展阅读

【解读】

#-666aa;要尽#-666aa;事的努力,#-666aa;要治理天地,就要思考天、响应天、配#-666ff;天。但人很多时候会思考错了。荀子认为人应该只尽力帮助天地万物的成长,这是人为努力的思想根据,而不是要思考天怎样生出万物,这就是“错人而思天”。所以荀子认为人不必知道天生出万物的所以然。荀子和庄子等道家的说法不同,道家就是要思考万物成长的所以然。

荀子思考天人关系,是尽量把天人#-666dd;开。这是值得现代人参考的。现代人的想法不是顺天命,就是与天争,荀子的想法仍然是有意义的。但荀子太过严#-666dd;天人,可能就会忽略天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荀子说万物和人的生命,都是得到天的和谐而生出。这个人生命生出的原因,也就是人生命内在的天。荀子没有说这个内在的天,但人其实也应该知道这个内在的天。

荀子说天之#-666ii;深、大、精,但人为什么不能体会天、观赏天之深、大、精?人其实也可以由此而令人的心和生命趋向深、大、精。天的深、大、精和人心的深、大、精,二者之间也可以有学问存在的。

但荀子就认为人和天二者之间没有学问可说。所以说人只是帮助万物的成长,人事就是畜养天所生的万物,控制、使用天所赋予的万物,响应天的时节,施展才能而化育万物,治理万物,只思考人道,不必思考天道,而帮助人和万物成长就是人道。由此可见荀子严#-666dd;天人的说法是有所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