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解蔽篇 第二十一 >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原文解释

【原文】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note-name:壹1壹:统一。而静。心未尝不note-name:臧2臧:通“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note-name:两3两:同时认识两个事物。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note-name:志4志:记忆。;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666aa;怎样知道“道”呢?答:用心。心怎样知呢?答:清虚、统一而平静。心未尝没有收藏,但也有所谓清虚的工夫。心未尝不知道两个事物,但也有所谓统一的工夫。心不会不动心的,但也有所谓平静的工夫。#-666aa;出生就有知觉,有知觉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有所收藏。但心也有所谓清虚的工夫,不会因为已经收藏的内容而损害将会接受的内容,这就叫作清虚。

原文翻译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666aa;怎样知道“道”呢?答:用心。心怎样知呢?答:清虚、统一而平静。心未尝没有收藏,但也有所谓清虚的工夫。心未尝不知道两个事物,但也有所谓统一的工夫。心不会不动心的,但也有所谓平静的工夫。#-666aa;出生就有知觉,有知觉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有所收藏。但心也有所谓清虚的工夫,不会因为已经收藏的内容而损害将会接受的内容,这就叫作清虚。

【原文注释】

〔1〕:统一。

〔2〕:通“藏”。

〔3〕:同时认识两个事物。

〔4〕:记忆。

扩展阅读

【解读】

荀子这里说心,一方面重视心的虚静,一方面重视心的统一。虚、静、壹等概念,是道家常说的,并非孔孟常说的。但荀子说心的虚,和道家不同。荀子心的虚,是和心的收藏一起说的。荀子是教#-666aa;要善用心的虚,而要求有所收藏,就好像我们一般说能虚心请教,才能学到更多知识。#-666aa;心如果不虚,而是满满的,又怎能容得下新内容呢?#-666aa;心如果总以为金钱是最重要的,又如何让金钱以外的事物存在于心呢?庄子不是这样说虚,庄子说心的虚,好像镜子照事物,只是感应事物,而不应收藏,所以庄子喜欢说心要能够忘记,说坐忘。这就和荀子的心不同。荀子同时重视虚和藏,虚是可以令人不因为已收藏的内容而损害将会接受的新内容,这才是荀子重视心的虚的原因,就是要人能够不断有新的收藏。人心有所收藏,在于有记忆,所以人能善用心,就能够成就各种人为行事。所以荀子说虚,也是愿意肯定人文世界各种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只说虚静的。

现代人重视考试,重视记忆,重视#-666ii;利价值,心不能虚,想接受新知识也出现困难。中国现代知识#-666dd;子也是一样,很想接受西方文化新知识,但心中满满的只是想着如何令国家成为大国、强国,心不能虚,又怎样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结果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喊了百多年,中国仍未有民主思想的开花结果,中国知识#-666dd;子要重新看荀子的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