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解蔽篇 第二十一

《荀子》解蔽篇 第二十一

荀子认为要成就人为的努力,成就善的德行,在于人能够运用人的心。而心是天官的主宰,所以荀子是要教人用心来认识道、实践道。这就要先解除人心的毛病,即所谓“解蔽”。《解蔽篇》就是解释人怎样用心,说明心和道的关系。荀子说心,和孟子不同,也和墨子、庄子不同,而开出另一套人心理论。一般人认为荀子思想的中心是性恶,孟子是性善,但如果荀子的思想中心是说性恶,只证明荀子认为人性是变化的,却不能说明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而荀子整个政治文化的思想,也不能由性恶观念引申出来。所以说荀子思想中心是性恶,是不对的。荀子思想中心,应是心。虽然荀子没有由心的观念推论出全部理论,但看荀子说心的话,和孟子、墨子、庄子不同,就知道荀子整个思想系统为什么和其他各家不同,从而清楚地看到荀子的特色。这就要看《解蔽篇》如何说心了。

墨子的心,重视理智地分清类别,荀子也重视分类,由《正名篇》可见到。但荀子的心,不只是知道分类的心,更是明白统率各类的心;不只是理智的心,更是一个能够自作主宰的心。庄子说心,重视虚静,荀子说心,也说“虚壹而静”,但荀子的心,不只成就虚静,而且能够建立保持各类秩序,建立社会各类文化,成为一个有文化条理的心。孟子说心,注重对心的直接培养工夫,令心性能不断流行,但荀子的心,注重由人心的毛病引出养心的理论,注重自己澄清的工夫,从而知道和守道。所以荀子说心,可以说类似墨子、庄子、孟子而有所增益,比三家更加细密。但荀子把心和性情分开,小看性情,所以不能明白孟子的性情心与人性善,这成为荀子的缺点。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原文与解释 »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原文与解释 »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原文与解释 »

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原文与解释 »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现,其物也杂博,其情之至也不贰。《诗》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顷筐易满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贰周行。故曰: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原文与解释 »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壹于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原文与解释 »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壹危之,其荣满侧;养壹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原文与解释 »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原文与解释 »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