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解蔽篇 第二十一 >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原文解释

【原文】

空石note-name:空石1空石:石洞。之中有人焉,其名曰note-name:觙2觙: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note-name:败3败:干扰。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note-name:辟4辟:通“避”。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note-name:出妻5出妻:休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note-name:有子6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学生。恶卧而note-name:焠7焠:烧。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note-name:至人8至人:最#guoxue666-com;境界的#-666aa;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石洞之中有#-666aa;,叫作觙。他的为#-666aa;,擅长推理,好思考。耳目接触到欲望,就会干扰他的思维;听到蚊虻的声音,就会干扰他的专精。所以要避开耳目欲望,远离蚊虻的声音,闲居静思才能贯通。如果这样思考仁,可算是隐微吗?孟子恐怕败坏而休妻,可算是自我勉强了,但未思考全面。有子恐怕睡着而烧手掌,可算是能自我忍耐了,但未算好。避开耳目的欲望,远离蚊虻的声音,可算是能够用心专精凸显于一处了,但仍未做到隐微的工夫。要是心能做到隐微,#-666aa;就臻于最#guoxue666-com;境界了。最高境界的人,何须勉强?何须忍耐?何须凸出?所以昏浊的光明,只算是外表的光明;透彻的清明,才算是内在的光明。圣人可以放纵他的欲望,同时有他的情感,又用他的理性治理事务。又何须勉强,何须忍耐,何须凸出呢?所以仁者实践道,是没有人为造作的;圣人实践道,没有勉强。仁者的思考只是恭敬,圣人的思考只是快乐,这就是治理人心的道了。

原文翻译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石洞之中有#-666aa;,叫作觙。他的为#-666aa;,擅长推理,好思考。耳目接触到欲望,就会干扰他的思维;听到蚊虻的声音,就会干扰他的专精。所以要避开耳目欲望,远离蚊虻的声音,闲居静思才能贯通。如果这样思考仁,可算是隐微吗?孟子恐怕败坏而休妻,可算是自我勉强了,但未思考全面。有子恐怕睡着而烧手掌,可算是能自我忍耐了,但未算好。避开耳目的欲望,远离蚊虻的声音,可算是能够用心专精凸显于一处了,但仍未做到隐微的工夫。要是心能做到隐微,#-666aa;就臻于最#guoxue666-com;境界了。最高境界的人,何须勉强?何须忍耐?何须凸出?所以昏浊的光明,只算是外表的光明;透彻的清明,才算是内在的光明。圣人可以放纵他的欲望,同时有他的情感,又用他的理性治理事务。又何须勉强,何须忍耐,何须凸出呢?所以仁者实践道,是没有人为造作的;圣人实践道,没有勉强。仁者的思考只是恭敬,圣人的思考只是快乐,这就是治理人心的道了。

【原文注释】

〔1〕空石:石洞。

〔2〕: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

〔3〕:干扰。

〔4〕:通“避”。

〔5〕出妻:休妻。

〔6〕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学生。

〔7〕:烧。

〔8〕至人:最#guoxue666-com;境界的#-666aa;»

扩展阅读

【解读】

一般#-666aa;的心是专精于一物一事,心常会有所倾侧,但荀子说养心,是要养清明不倾侧的道心,可以平正看待各类事物。和道心相对的,是#-666aa;心,培养#-666aa;心可以从事农业、工业、商业,但不能做老师和管理者。做老师和做管理者,一定要培养道心。培养道心,就是保存心的清明和不偏,不是强制人心凸显于一个地方,或执着于一定的道德标准。强制的工夫不能培养贯通众理的道心,只可以培养专精于一事一物的人心。所以荀子以石洞中之人和孟子、有子为例子。石洞中的人善射好思,想去除耳目的欲望,成为能够忍耐情欲的人。他只是为了专精一项技能,耳目的欲望、蚊虻的声音,都会扰乱他的用心专精,所以要避世闲居和静思。但这正是荀子所说的只知道用人心,偏向一个方向,而不能有道心的隐微。孟子执着于一个礼,认为妻子不#-666ff;礼,想休妻。有子厌恶贪睡,烧自己的手掌,都是执着于一个道德标准,由此也有成就,但是用心偏向一侧,仍然没有道心的隐微。原因是,培养道心,要令心清明,没有偏侧,而不是强制自己的心,变得凸出而#guoxue666-com;危。人心凸出,外在的蚊虫之声都足以扰乱人心。而人认为是对的,也不一定全是对的。孟子只执着于一定的礼,而忘记自己也有不#-666ff;礼的地方;有子厌恶贪睡而烧掌,而忘记了会伤害父母给予的身体。

所以荀子说至人的用心是“何强?何忍?何危?”圣人的纵欲兼情,不是一般的放纵情欲,只是不强忍情欲,不令心偏向一侧,而用理同时令各方面情欲都各得其所。

现代人对儒家有误解,以为儒家要强制别人或自己实践某些道德礼义但荀子所说的“何强?何忍?何危?”之道心,打破了人们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