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阅微草堂笔记》 >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 第2节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第2节原文解释

又,献县礼房吏魏某,临终喃喃自语曰:“吾处闲曹,自谓未尝作恶业;不虞贫妇请旌,索其常例,冥谪如是其重也。”二事足相发明。信忠孝节义,感天地动鬼神矣!

族叔行止言:有农家妇,与小姑并端丽。月夜纳凉,共睡檐下。突见赤发青面鬼,自牛栏后出,旋舞跳掷,若将搏噬。时男子皆外出守场圃,姑嫂悸不敢语。鬼一一攫搦强污之,方跃上短墙,忽噭然失声,倒投于地。见其久不动,乃敢呼人。邻里趋视,则墙内一鬼,乃里中恶少某,已昏仆不知人事;墙外一鬼屹然立,则社公祠中土偶也。父老谓社公有灵,议至晓报赛。一少年哑然曰:“某甲恒五鼓出担粪,吾戏抱神祠鬼卒置路侧,使骇走,以博一笑;不虞遇此伪鬼,误为真鬼惊踣也。社公何灵哉!”中一老叟曰:“某甲日日担粪,尔何他日不戏之而此日戏之也?戏之术亦多矣,尔何忽抱此土偶也?土偶何地不可置,尔何独置此家墙外也?此其间神实凭之,尔自不知耳。”乃共醵金以祀。其恶少为父母舁去,困卧数日,竟不复苏。

【翻译】

董秋原说:以前他做钜野学官时,有个门役主管节孝祠,也就带着家眷住在节孝祠旁。时值秋祀的一天,门役深夜起身洒扫祠堂,门役妻子还在睡觉。她梦见有几十批妇女,拉着手进入了节孝祠。心里明白是神降临了,也没有害怕。忽然看见她所认识的两个家境贫穷的老妇也在其中,再三辨认,确实没错。她奇怪地问:“你们生前没有受到表彰,怎么也一起来了?”一个贫家婆说:“人世间的表彰,哪能遍及穷乡僻壤、顾及破草棚里的人呢?湮没不闻的,到处都有。神明同情她们含辛茹苦,虽然祠里没有设位,也招来享受祭祀。有的人隐瞒做过的丑事,冒充贞妇,虽然牌位在祠堂里有位置,反倒不允许进入。因此我们俩今天能够到这里来。”这件事真是闻所未闻,不过按神的道理推测,似乎应该如此。

又,献县礼房吏魏某,临终时喃喃自语说:“我当个闲差,自认为没干什么坏事;贫家妇请求表彰时,我按照常规索要经手费用,想不到阴间的惩罚竟然会这样严重。”这两件事可以相互参照印证。相信忠孝节义,真的可以感天地动鬼神的啊!

我的本家叔叔行止说:有一户农家,姑嫂两个都长得端庄秀丽。两人月夜乘凉,睡在屋檐下。突然看见一个红发青面鬼,从牛栏后窜出来,旋转蹦跳着,好像要吃人。当时,男人们都去看守谷场和瓜果园了,姑嫂二人吓得什么都不敢说。红发青面鬼把两人摁着一一奸污了,之后鬼刚跳上短墙,却忽然“噭”地一声怪叫,头朝下摔了下来。姑嫂俩见鬼倒在地上好久不动,才敢大声叫人。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察看,原来墙里躺着的鬼是本村的恶少某某,已经昏迷不省人事;墙外有一个鬼巍然挺立,原来是土地庙里的泥像。父老乡亲议论说是土地爷显灵,商量着天亮了要去祭祀。一个年轻人哑然失笑说:“某甲每天都是五更天起身去挑粪,我把土地庙里的小鬼抱到这儿放在路边,想吓得他逃走,看他的笑话;不料让这个假鬼撞上,以为是真鬼给吓趴下了。土地爷显什么灵!”有位老者说:“某甲天天挑粪,你为什么别的时候不吓唬他,唯独今天才去吓唬他?开玩笑的方法多得很,为什么忽然抱来这尊泥像来?这尊泥像放在哪里不行,为什么偏偏放在这家人的墙外?这里边一定有鬼神支使啊,你自己不知道罢了。”于是大家凑了些钱,祭祀了一番。那个恶少被他的父母抬回家去,昏迷了几天,竟然再没醒过来。

【原文】

山西太谷县西南十五里白城村,有糊涂神祠,土人奉事之甚严。云稍不敬,辄致风雹。然不知神何代人,亦不知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狐突祠,元中统三年敕建,本名利应狐突神庙。狐、糊同音,北人读入声皆似平,故“突”转为“涂”也。是又一杜十姨矣。

石中物象,往往有之。姜绍书《韵石轩笔记》言见一石子,作太极图。是犹纹理旋螺,偶分黑白也。颜介子尝见一英德砚山,上有白脉,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脉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点画波磔耳。谛视,非嵌非雕,亦非渍染,真天成也。不更异哉!夫山与地俱有,石与山俱有,岂开辟以来,即预知有程邈隶书欤?即预知有东坡《赤壁赋》欤?即曰山孕此石,在宋以后,又谁使仿此字?谁使题此语欤?然则天工之巧,无所不有,精华蟠结,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测矣。

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 孔安国《论语注》今已不传,此条乃何晏《论语集解》 所引 。是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系辞》又何以别之曰书乎?刘向、刘歆、班固并称洛书有文,孔颖达《尚书正义》并详载其字数。 《洪范》“初一曰五行”一章疏曰,《五行志》全载此一章,云此六十五皆洛书本文。计天言简要,必无次第之数。“初一曰”等二十七字,是禹加之也;“其敬用农用”等一十八字,大刘及顾氏以为龟背先有总三十八字,小刘以为“敬用”等皆禹所第叙,其龟文惟有二十字云云。虽所说字数不同,而足见由汉至唐,洛书无黑白点伪图也 。观此砚山,知石纹成字,凿然不诬,未可执卢辩晚出之说。 明堂九室法龟文,始见北齐卢辩《大戴礼注》。朱子以为郑康成说,偶误记也 ,遂以太乙九宫真为神禹所受也。 今术家所用洛书,乃太乙行九宫法,出于《易纬·乾凿度》,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太乙家,当时原不称为洛书也。

【翻译】

山西太谷县西南十五里的白城村,有一座糊涂神祠,当地人对这位糊涂神敬奉极为虔诚。传说稍有不敬,就会遭受大风冰雹的灾祸。然而不知这位糊涂神是哪一代人,也不知为什么得了这个名号。后来查阅《通志》,才知道是“狐突祠”,是元朝中统三年奉皇帝之旨建造的,本名“利应狐突神庙”。“狐”与“糊”同音,当地人读入声和平声相似,所以“突”也就成了“涂”。这也是另一个“杜十姨”式的笑话了。

石头中有事物的图像,这种情况常常能够见到。姜绍书《韵石轩笔记》中说,见过一块石头,上面有太极图的纹样。这还是石头纹理呈螺旋形,偶然分为黑白两色而已。颜介子曾经见过一块英德产的石砚,上面有白色纹理,呈现为“山高月小”四个字,笔画分明;白色纹路一直透入石砚背后,隐隐约约还像字的反面,只是模糊不清,点折撇捺不很分明而已。仔细地察看,这几个字并非镶嵌也非雕刻,更不是染上去的,真是天然生成。这不是更奇异吗!山岭和大地是共存的,石头与山岭也是共存的,难道是开天辟地的时候,就预先知道有程邈的隶书吗?就预先知道有苏东坡的《赤壁赋》吗?即使是说山岭孕育这块石砚,时代是在宋以后,那么又是谁模仿了程邈的隶书?又是谁题了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字句?但是天然物象的巧妙,确实是无所不有,精华汇集,自成文章,不是常理所能解释的。

世间流传的河图洛书,出现在北宋,唐以前没有出现过。河图上有黑白圆圈五十五个,洛书上有黑白圆圈四十五个。据孔安国《论语注》说,河图就是八卦。 孔安国《论语注》已经失传,这里引用的是何晏《论语集解》 一书中曾引用过的条目。 这么说,孔氏之门本来没有这种五十五点的河图,陈抟又从何处得到呢?至于洛书,既然叫做书,应当有文字,却也是四十五个圈,和河图相同,这应该称为洛图,不能称为洛书。《系辞》又怎能偏偏称为书呢?刘向、刘歆、班固等人都说洛书有文字,孔颖达《尚书正义》还详细地记载了洛书的字数。 《洪范》“初一曰五行”一章的注疏说,《五行志》全文记载了这一章,说这六十五字都是洛书本来的文字。估计上天的言语简单扼要,一定没有次序的数目。“初一曰”等二十七字,是大禹加上去的;“其敬用农用”等十八字,大刘和顾氏认为龟背先有,共三十八字,小刘认为“敬用”等话都是大禹所解释的,龟文只有二十字。虽然说的字数不同,但完全可以看出,从汉代至唐代,洛书没有黑白点的伪图形。 看到这个石砚,知道石头的纹理形成文字,是确凿可信的,不能偏信卢辩晚出的说法。 明堂九室法龟文,首先出于北齐卢辨的《大戴礼注》。朱子以为是郑康成的说法,是偶然记错了 。就以为太乙九宫真是大禹神所传授的。 现在的术士所用的洛书,是太乙行九宫法,出于《易纬·乾凿度》,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乙家,当时本来就不叫洛书。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