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滦阳续录四 第2节原文解释
因忆福建囦关公馆, 俗谓之水口。大学士杨公督浙闽时所重建。值余出巡,语余曰:“公至水口公馆,夜有所见,慎勿怖,不为害也。余尝宿是地,已下键睡。因天暑,移床近窗,隔纱幌视天晴阴。时虽月黑,而檐挂六灯尚未烬。见院中黑影,略似人形,在阶前或坐或卧,或行或立,而寂然无一声。夜半再视之,仍在。至鸡鸣,乃渐渐缩入地。试问驿吏,均不知也。”余曰:“公为使相,当有鬼神为阴从。余焉有是?”公曰:“不然。
【翻译】
男孩因为年幼被官府免去连坐之罪,后来他在放马时跌下山崖死了,这一家从此绝了种。这件事是我在乌鲁木齐军幕中亲身经历的,因为盗贼已死,就搁置一边不再追究了。今天想起来,这家盗贼行迹诡秘,短时间里不易缉拿;不料来了土匪,也算是惩治了他们的残杀之罪。土匪吃人肉没个够,却留下了一个孩子,让他把自己家遭祸事的缘由向世间披露。这中间似有神理,并非偶然。这家盗贼的姓名,我早已忘记了,只有男孩坠崖时,官府上报的公文中记录了他的名字叫秋儿。
佃户刘破车的妻子说:有一天清晨乘着早凉扫院子,看见屋后草棚里有两个人赤裸着躺在那里。她惊呼叫来了丈夫,认出是邻居的女儿和打短工的,二人直僵僵并排躺着,好像死了。不一会儿邻居也来了,心里明白女儿的事,只是不知道怎么会躺卧在这里。大家用姜汤把二人灌醒,这两个人不能再隐瞒私情,说:“很久以前就相约幽会,只是地方太小没有合适的地方。趁着雨后墙塌了一块,天色又阴暗,知道刘破车家草棚里没有人,就垫着乱草幽会。累了就躺着休息,还恋恋不舍着没有起来。忽然云开月出,亮得如同白天。回头看草棚里,却坐着七八个鬼,在指点着嘲笑。于是惊吓得昏了过去,如今才醒来。”大家觉得这事很离奇。刘破车的妻子说:“我家一直没有鬼,鬼是为了看两个人做戏,跟过来的。”先堂兄懋园说:“哪里没有鬼?哪里没有鬼在看人做戏?只不过人有时能看见有时看不见罢了。这事没什么奇怪的。”
我因为这件事想起福建的囦关公馆, 当地人称它为“水口”。 这个馆是大学士杨廷璋公任浙闽总督时重建的。有一次我出巡,杨公对我说:“你到了水口公馆,夜里见到什么不要害怕,不害人的。我出巡时曾经住在这个公馆里,夜里已经插上门躺下。因为天热,就把床移到窗下,隔着纱窗察看天晴天阴。当时虽然没有月亮,但是屋檐下挂的六个灯笼还没有熄。只见院里有黑影,有点儿像是人形,在台阶前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有的在踱步,却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半夜里再看,黑影还在。一直到鸡叫时,黑影才渐渐缩进地下。问驿吏,都不知有这种事。”我对杨公说:“您是总督兼大学士,应当有鬼神在暗中护从,我哪里会有呢?”杨公说:“不是这样。
【原文】
仙霞关内,此地为水陆要冲,用兵者所必争。明季唐王,国初郑氏、耿氏,战斗杀伤,不知其几。此其沉沦之魄,乘室宇空虚而窃据;有大官来,则避而出耳。”此亦足证无处无鬼之说。
老仆施祥尝曰:“天下惟鬼最痴。鬼据之室,人多不住,偶然有客来宿,不过暂居耳,暂让之何害?而必出扰之。遇禄命重、血气刚者,多自败;甚或符箓劾治,更蹈不测。即不然,而人既不居,屋必不葺,久而自圮,汝又何归耶?”老仆刘文斗曰:“此语诚有理,然谁能传与鬼知?汝毋乃更痴于鬼!”姚安公闻之,曰:“刘文斗正患不痴耳。”
祥小字举儿,与姚安公同庚,八岁即为公伴读。数年,始能暗诵《千字文》;开卷乃不识一字。然天性忠直,视主人之事如己事,虽嫌怨不避。尔时家中外倚祥,内倚廖媪,故百事皆井井。雍正甲寅,余年十一,元夜偶买玩物。祥启张太夫人曰:“四官今日游灯市,买杂物若干。钱固不足惜,先生明日即开馆,不知顾戏弄耶?顾读书耶?”太夫人首肯曰:“汝言是。”即收而键诸箧。此虽细事,实言人所难言也。今眼中遂无此人,徘徊四顾,远想慨然。
先兄晴湖第四子汝来,幼韶秀,余最爱之,亦颇知读书。娶妇生子后,忽患颠狂。如无人料理,即发不薙,面不盥;夏或衣絮,冬或衣葛,不自知也。然亦无疾病,似寒暑不侵者。呼之食即食,不呼之食亦不索。或自取市中饼饵,呼儿童共食,不问其价,所残剩亦不顾惜。或一两日觅之不得,忽自归。一日,遍索无迹,或云村外柳林内,似仿佛有人。趋视,已端坐僵矣。
【翻译】
仙霞关以内,这儿是水陆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唐王以及本朝之初的郑氏、耿氏,都曾经在这里战斗厮杀,死人不计其数。这是沉滞在此地的魂灵,趁屋子空着无人居住就来占据了;有大官来,就都避了出去。”这也足以证明无处没有鬼的说法了。
老仆人施祥曾经说:“天下只有鬼最痴。鬼占据的房间,人大多不去住,偶尔有客人来住,不过是临时居住而已,暂时让出来又有什么害处?但鬼一定要出来扰乱客人。遇到禄命旺盛、血气刚强的人,鬼就大多败露坏了自己的事;甚至遭到符箓的劾治,更是在劫难逃。即使不这样,人既然不来居住,房屋一定不再修整,时间一长就坍塌了,鬼又住到哪里去呢?”老仆人刘文斗说:“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但是谁能把这话转告给鬼呢?你岂不是比鬼更痴!”姚安公听到这话,说:“刘文斗的毛病就在于不痴。”
施祥,小字举儿,与姚安公同年出生,八岁就成为姚安公的伴读。几年后,他才能默诵《千字文》;而打开书本,他还是一个字都不识。但是,他秉性忠直,把主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看待,即使遭到怨恨也不退避。当时,家中事务对外依靠施祥,对内依靠廖老太太,所以每件事都井井有条。雍正甲寅年,我十一岁,元宵夜偶尔买了玩具。施祥启禀张太夫人说:“四官人今天游玩灯市时,买了几件杂物。这点儿钱财本来不足惜,只是先生明天就开馆上课,不知四官人是顾得游戏呢,还是顾得读书呢?”太夫人赞同说:“你说得有道理。”就收去玩具锁在箱子里。这虽然是件小事,他却实在是说了别人不好开口的话。现在,我眼前已经没有这个人了,徘徊四顾,遥想过去,感慨万分。
我已故兄长晴湖的第四个儿子汝来,小时候聪明伶俐,我最喜欢他,他也很懂得读书。他娶妻生子后,忽然得了癫狂病。如果没人管他,就头发也不理,脸也不洗;夏天可能穿着棉衣,冬天可能穿着单衣,他自己也不知道冷热。不过也没有别的疾病,好像寒暑不侵一样。叫他吃饭就吃,不叫他吃饭他也不要。有时到集市上自己拿饼吃,还叫儿童们一起吃,也不问价钱,剩下的也不顾惜。有时一两天找不到他,忽然又自己回来了。有一天,到处找不到他,有人说村外柳树林里好像有人。跑去一看,他已经端坐着僵硬了。
【原文】
其为迷惑而死,未可知也。其或自有所得,托以混迹,缘尽而化去,亦未可知也。忆余从福建归里时,见余犹跪拜如礼,拜讫,卒然曰:“叔大辛苦。”余曰:“是无奈何。”又卒然曰:“叔不觉辛苦耶?”默默退去。后思其言,似若有意,故至今终莫能测之。
姚安公言:庐江孙起山先生谒选时,贫无资斧,沿途雇驴而行,北方所谓短盘也。一日,至河间南门外,雇驴未得。大雨骤来,避民家屋檐下,主人见之,怒曰:“造屋时汝未出钱,筑地时汝未出力,何无故坐此?”推之立雨中。时河间犹未改题缺,起山入都,不数月竟掣得是县。赴任时,此人识之,惶愧自悔,谋卖屋移家。起山闻之,召来笑而语之曰:“吾何至与汝辈较。今既经此,后无复然,亦忠厚养福之道也。”因举一事曰:“吾乡有爱莳花者,一夜偶起,见数女子立花下,皆非素识。知为狐魅,遽掷以块,曰:‘妖物何得偷看花!’一女子笑而答曰:‘君自昼赏,我自夜游,于君何碍?夜夜来此,花不损一茎一叶,于花又何碍?遽见声色,何鄙吝至此耶?吾非不能揉碎君花,恐人谓我辈所见,亦与君等,故不为耳。’飘然共去。后亦无他。狐尚不与此辈较,我乃不及狐耶?”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