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2节原文解释
其二,元初的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泌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guoxue666-com;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666dd;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其三,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杨震、许衡和叶存仁,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高洁言行,是值得继承发扬的。
现代社会也一样,我们一定不要以为“不睹”、“不闻”而放纵自己。一般来讲,在公开场#-666ff;,一些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会做出有违法律、有悖道德规范的事。但是,在非公众场#-666ff;,特别是面对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有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不善“慎独”,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并自认为“没有人知道”,“不要紧的”。分析现在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的蜕变过程,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不“慎独”开始的。
一个人做坏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所致,就像人生病一样,是人本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和遭到外界风寒雨湿的侵蚀所致。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患病,有的人则不患病,那是因为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不相同。因而现在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锻炼,为的就是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我们加强“慎独”修养,就如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以抗拒疾病的侵扰一样。“兰生幽谷,不为莫#-666hh;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加强“慎独”修养,谨慎个人行为,就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独处时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要有“三省吾身”的态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需要“三省吾身”的态度。
内省是做人的职责,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提升自己。其实,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666ii;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于《白鹿洞书院榜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韩愈会谆谆告诫其弟子云:“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他们在为人处世和道德学问修养时始终贯穿着“自我反省”的态度,不仅立了#-666ii;,也立了德,而且立了言,所以被尊崇为圣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自省是一种自我改进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只有坚持每日自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及时改正,才能时时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每天进步,永远向前,自强不息。
很少有人能够在屡建新#-666ii;的情况下仍三省吾身,谦虚谨慎,注重心性修养,因此,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往往就是由于他们居功自傲、不善自省的性情。
三国时期,邓艾以奇兵灭西蜀后,不觉有些自傲起来。司马昭对邓艾本来就有了防范之心,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就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邓艾虽有杀伐征战的谋略,却少一点知人、自知的智力,既弄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惹出了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在魏国的使命尚未完成,东吴还有待他前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666kk;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将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而且,他还喋喋不休地说明自己灭吴的计划,全不知这将会引来什么后果。司马昭看书后内心更疑,他命令临#-666kk;卫瓘前去晓谕邓艾说:“临事应该上报,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做准备。如果等朝廷命来,往返路远,迁延日月,于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不上比古人更具节义,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疑惧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666mm;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他杀害。
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明,招人疑惧而被杀身亡,他一片苦心,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死,真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
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却居功不忘自省。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创建,到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前后七十余年的勤政治国,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那时候,牛羊遍野,仓库皆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府库余钱百万,“贯朽而不可校”。汉武帝刘彻就是在这种国富民丰的形势下继位的。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在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网罗人才;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以削弱割据势力;澄清吏治,设置十三郡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发布“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不法的富商大贾;采纳桑弘羊建议,把冶铁、制盐、铸钱收归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北边境的威胁;又南征百越、东进朝鲜,在那里建立州郡……汉武帝时疆域东、南至海,西到巴尔喀什湖、费尔干那盆地、葱岭,西南到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中部,北到大漠,东北迤至朝鲜半岛北部,成为亚洲最富强繁荣的国家,真可谓是文治武功,业绩显赫,出现了西汉王朝的鼎盛之世。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