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中庸》 » 目录 » 第01章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原文解释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note-name:见1见:通“现”,表现。隐:隐蔽,暗处。乎隐,莫显乎note-name:微2微:细事。。故君子慎其独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没有#-666aa;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666aa;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要知道,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666aa;#-666ll;居的时候。

原文翻译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没有#-666aa;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666aa;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要知道,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666aa;#-666ll;居的时候。

【原文注释】

〔1〕:通“现”,表现。隐:隐蔽,暗处。

〔2〕:细事。

扩展阅读

【解读1】

君子慎其#-666ll;

“慎#-666ll;”是什么?它是一种#guoxue666-com;尚的品质,一种修养的境界,一种自律的精#-666nn;,一种坦荡的#-666ee;怀。所谓“慎#-666ll;”,是指#-666aa;们在独自活动、无#-666aa;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道德自觉,按照正确的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信念、原则之事。它是衡量一个#-666aa;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慎独”二字,其实还可以#-666dd;开来讲:“慎”是指小心、细心、谨慎,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任的态度;“独”并不是孤独或者寂寞,而是有独处而自足之意,是得道之后的超脱淡然。

《中庸》中说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国人重视道德,做事向来也讲究以德#-666hh;人。古人说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前,可见有时候一个人的德行比才能更受人重视。在中国,人人都知道何为美德,但是对如何培养美德却不甚了解。其实,修德的方法是孔子理论的一个重点,而“慎独”则是众多方法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著作,在开篇之初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慎独”。

很多人都认为,道德高尚与否体现在能被大家看得见的地方,在外在的待人接物中做到克己待人就是高尚的君子。殊不知,大家都能看见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独处之时,对内心的想法感知得最明显。幽暗细微之事,虽然形迹未被人窥探到,然而意念微动之时是否#-666ff;乎道德,才是最应该注意的。也就是说,要做到慎独,必须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下工夫,这才是慎独的本意。往圣先贤讲慎独,不是着眼于外在的#-666ii;利目的,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精#-666nn;境界。

慎独绝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做样子而已。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那是假道学。一个人平时内心充满肮脏的想法,而外表总喜欢装出一副高尚的样子;或者作了不少损人利己的坏事,却在外人面前试图掩饰。这样做,不是提高自己的形象和修养,而是伪装和欺骗,是人性的迷失和灵魂的堕落。真正的修养,是表里如一,是任何时候不加伪饰的真诚和坦然,是问心无愧的安详和平静。这样的#-666nn;态气度都来自内在修养,来自慎独。得道的君子即使独处静室,没有人在身边,他的言行举止也是谨慎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戒慎戒惧,不敢有丝毫懈怠。明代学者徐溥为了敦促自己修身进德,便找来两个瓶子放在书桌上。每起一善念或做一件好事,就在左边瓶子里放一颗黄豆,每起一恶念或做一件不好的事,就在右边瓶中放一粒黑豆。开始的时候,黑豆多黄豆少。见此情景,他便积极反省,对自己提高要求。

过了两个月,黑豆黄豆的数量开始接近,他便更加严厉督责自己。半年以后,黄豆大大多于黑豆。就这样,徐溥通过严格自我的约束,不断完善品行,提高自己道德水平。徐溥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慎独”。

慎独的精义,在于一个“诚”字。诚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不但身在众人之间,要真诚待人,而且自己独处静室之时,也要诚于自己的内心,不停地反思自己,改正错误,培养向善的执着力量。

诚于人者,清白无碍;诚于心者,问心无愧,可直面天地鬼神。诚于心,形于外,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慎独。

【解读2】

道不可离,君子慎#-666ll;

#-666ll;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作者强调,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君子即使在众#-666aa;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即便在众#-666aa;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666aa;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行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行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

这个世界由道、理、义在规范制约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归根结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什么东西比隐讳的东西更容易被呈现出来被人看见,有些人将自己的凶悍愚蠢藏起来,以为别人看不见,其实是藏不住的,反而因为隐藏而更加凸显出来。“莫见乎隐”,没有什么比所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更能够显现出来,有人认为很多事情很小,见小利去拿小利,那你今后可能见大利去拿大利,最后可能窃国。“莫显乎微”的意思就是说,极其细微的东西,都会呈现出来,逃不过众人的眼睛。

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自己#-666ll;处的时刻不做坏事,能严于律己,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讲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心灵之“诚”。“诚”的对立面就是本能之“欲”。一个人的私心太多私欲太大,就会处处为了自己去贪婪争斗,就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中庸》告诫人们,要放弃一些东西,不要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减法就是把自己心中想得到的一切物质的、欲望的、权力名誉的东西放弃丢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诚实规矩、内心坦荡的人。

儒家的这种自我道德修养,一直是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知识#-666dd;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说之者极多,真正能践之者甚少。其中有三个人的事迹比较突出:

其一,东汉时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令。王密对杨震十#-666dd;感激,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