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庄子》 » 内篇 » 齐物论 >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原文解释

夫言非吹也〔1〕。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2〕,亦有辩〔3〕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4〕。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5〕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7〕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666aa;不由而照之天〔8〕,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9〕,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10〕,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11〕;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12〕。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13〕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14〕,厉与西施〔15〕,恢恑憰怪〔16〕,道通为一。

#-666dd;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17〕。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666nn;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18〕:“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666aa;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19〕,是之谓两行〔20〕

古之#-666aa;,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21〕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22〕,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23〕。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24〕。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25〕,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26〕之耀,圣人之所图〔27〕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1〕夫言非吹也:意思是言论出于己见,不像风吹一样出于自然。

〔2〕鷇(kòu)音:初生小鸟的叫声。

〔3〕辩:通“辨”,#-666dd;辨。

〔4〕荣华:这里指巧言。

〔5〕莫若以明:不如明鉴之心。

〔6〕自知:“自是”之误。

〔7〕方生:并生、并存。

〔8〕照:察看。天:指自然,即本然。

〔9〕偶:对,对立面。

〔10〕环中:环中为空虚处,意思是无是非处。

〔1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名称(概念)来说明事物(对象)不是名称(概念),不如用非名称(概念)来说明事物(对象)不是名称(概念)。

〔12〕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用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不如用非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

〔13〕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就是同一“名称”,万物就是同一“马”。

〔14〕莛(tínɡ):草茎。楹: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15〕厉:通“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

〔16〕恢:宽大。恑:奇变。憰:诡诈。恢恑憰怪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17〕寓:寄托。

〔18〕狙(jū):猴子。狙公:养猴的人。芧:橡子。

〔19〕和:调和、混#-666ff;。“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天钧”:即自然而调和。

〔20〕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666nn;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21〕昭氏:即昭文,善于弹琴。

〔22〕师旷:精通韵律,晋平公的乐师。枝策:作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