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庄子》 » 内篇 » 大宗师 >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耶?”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原文解释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1〕:“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耶?”曰:“恶!恶可〔2〕!子非其#-666aa;也。夫卜梁倚有圣#-666aa;之才而无圣#-666aa;之道〔3〕,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4〕;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666ll;;见#-666ll;百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5〕,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6〕

南伯子葵曰:“子#-666ll;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7〕,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8〕,洛诵之孙闻之瞻明〔9〕,瞻明闻之聂许〔10〕,聂许闻之需役〔11〕,需役闻之于讴〔12〕,于讴闻之玄冥〔13〕,玄冥闻之参寥〔14〕,参寥闻之疑始〔15〕。”

【注释】

〔1〕南伯子葵、女偊(yǔ):虚构人物。

〔2〕恶:不。上面的“恶”字,叹其道难言;下面的“恶”字,叹其道不易学。

〔3〕卜梁倚:虚构人物。道:谓虚心散淡之性。

〔4〕“吾犹”两句:意谓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够遗忘天下。守而告之:犹言不轻易教他,有保留地传道给他。参:同“三”。外:置之度外。遗忘。

〔5〕“其为物”五句:意谓道作为万物之宗师,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将:送。

〔6〕“撄宁”两句;意谓所谓“撄宁”,就是说虽置身于纷纭骚动,争夺之地却不受干扰,方能修成虚寂宁静的心境。

〔7〕闻诸副墨之子:意为闻道于文字源于流传。

〔8〕洛诵:指诵读的意思。

〔9〕瞻明:指见解洞彻。瞻:见。

〔10〕聂许:目聂而心许。

〔11〕需役:践行,实践。需:须。役:行。

〔12〕于讴(ōu):咏叹歌吟。

〔13〕玄冥:深远幽寂。

〔14〕参寥:空旷。

〔15〕疑始:迷茫之始。

【翻译】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说:“唉!怎么可以学呢!你不是能学道的#-666aa;。卜梁倚有圣#-666aa;的天赋却没有圣#-666aa;虚心散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的天赋。我想用虚心散淡来教诲他,差不多他果真能够成为圣人吧?道不易学,用圣人之道,去传授圣人之才,那就容易了。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他既已遗忘天下,我又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七日之后他能遗忘万物;他既已遗忘万物,我又有保留地将大道传授给他,九日之后他能忘掉自身;他既已遗忘自身,而后他便能够彻悟;他能够明彻,而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而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他能超越古今,而后他就能达到无生无死的最#guoxue666-com;境界。死者未曾来,生者未曾生。大道作为万物之宗,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这就叫做‘撄宁’。所谓‘撄宁’,就是说虽置身纷纭扰动、交争互触之地却不受干扰,而后才能修炼成虚寂宁静的心境。

南伯子葵说:“你从哪里学得的道呢?”女偊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得来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诵读)的孙子那里得来的,洛诵的孙子是从瞻明(见解明彻)那里得来的,瞻明是从聂许(心得)那里得来的,聂许是从需役(实行)那里得来的,需役是从于讴(咏叹歌吟)那里得来的,于讴是从玄冥(静默)那里得来的,玄冥是从参寥(高邈寥旷)那里得来的,参寥是从疑始(迷茫之始)那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