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践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故曰: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不知问是也。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原文解释
勾践〔1〕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唯种〔2〕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3〕。故曰:鸱〔4〕目有所适,鹤胫〔5〕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6〕,影之守#-666aa;也审,物之守物也审。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7〕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8〕萃,其反也缘#-666ii;,其果也待久。而#-666aa;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9〕,不知问是也。故足之于地也践〔10〕,虽践,恃其所不蹍〔11〕而后善博也;#-666aa;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12〕,知大阴〔13〕,知大目〔14〕,知大均〔15〕,知大方〔16〕,知大信〔17〕,知大定〔18〕,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19〕有实,古今不代〔20〕,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榷〔21〕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於不惑,是尚大不惑。
【注释】
〔1〕勾践:越国的国君。甲楯,披甲执盾,这里指士兵。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境内。
〔2〕种:人名,即文种,越国大夫。
〔3〕愁:忧愁。
〔4〕鸱(chī):猫头鹰。
〔5〕胫:小腿。节:节度,#-666dd;寸。
〔6〕审:安定。
〔7〕府:指心脏。
〔8〕兹:通滋。萃:集。
〔9〕无已:不止。
〔10〕践:通“浅”。
〔11〕蹍(zhǎn):践。善博:安善广博。
〔12〕大一:贯通为一,绝对同一性。
〔13〕大阴:绝对的静止。
〔14〕大目:以认大道为眼目,大道的观点。
〔15〕大均:大道的均衡作用。
〔16〕大方:大道无所不包容。
〔17〕大信:大道的本性不妄。
〔18〕大定:大道安定。
〔19〕颉滑:万物纷纭。
〔20〕不代:不相代换。
〔21〕大扬榷:大总持,大体轮廓。
【翻译】
勾践以士兵三千栖身于会稽山,唯有文种能知道在即将灭亡中求得生存的谋略,也唯有文种不知道自身未来的忧患。所以说,猫头鹰的眼睛有所适用就无所适用,鹤的小腿长有所适宜,截短了就会悲哀。所以说风吹过河水就有所损失,太阳照过河水也会有损失。如果说风和太阳相互一起吹晒河水,而河水不曾受它们干扰的话,这是由于依靠源头不断地往来。所以水流在土地上安定,影子跟着#-666aa;就得以显现,物守住物就融#-666ff;不离。所以,眼睛过于求明就危险了,耳朵过于求聪就危险了,心思过于虑物就危险了。凡是智能藏于内心就会危险,危险的形成就来不及改悔。祸患的产生和滋长多端,再返回来就需要修养#-666ii;夫,它的成效就得时间持久。而#-666aa;们自以为耳目心思机能可贵,不也悲哀吗!因此有亡国杀#-666aa;不止,是不知道问个根源。所以脚踏地很少,虽然很少,还要依靠它所没踏到的而后才能到达广远;人所知道的很少,虽然少,依靠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所谓天道。知道绝对的同一,知道绝对的静止,知道绝对的道观,知道大道的均衡作用,知道大道的包容,知道大道的取信不妄,知道大道的安定,就最好了。大一来贯通,大阴来化解,大目来观照,大均来遂顺,大方来体悟,大信来核实,大定来持守。万物都有自然,遂顺有照头,冥默有枢机,太始有彼端。对其理解的像似不理解的,无心的知好像无所知,无心的知才是真知。要追问它,它是没有端绪的,而又不可以没有端绪。万物纷纭而有实理,古今不能更替,然而又不能缺少,这不也可以说是有个大略的轮廓吗?为什么不追问这个妙理,何必疑惑呢!以不疑惑来理解疑惑,返回到不疑惑,这还是个大不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