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原文解释
儒〔1〕以《诗》《礼》发冢。大儒〔2〕胪传曰:“东方作矣〔3〕,事〔4〕之何若?”小儒〔5〕曰:“未解裙襦〔6〕,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7〕。生不布施〔8〕,死何含珠为?’“接〔9〕其鬓,压其顪〔10〕,而以金椎控其颐〔11〕,徐别其颊〔12〕,无伤口中珠。”
【注释】
〔1〕儒:指盗墓的儒士。发:发掘,冢:古墓。
〔2〕大儒:盗墓的大儒士。胪(lú)传:按礼的规定有秩序的向下传话。胪,从上向下传话。
〔3〕东方作矣:天要亮了。
〔4〕事:指盗墓的事。
〔5〕小儒:盗墓的随从者。
〔6〕裙襦:指衣裙。
〔7〕陵陂(bēi),山坡。
〔8〕布施:施舍,把财物送给别#-666aa;。
〔9〕接:撮,拖曳。鬓:鬓角,鬓发。
〔10〕压:按。顪(huì)下巴上的胡须。
〔11〕控:敲开。颐:面颊,腮。
〔12〕徐:慢。别:别开,撬开。
【翻译】
儒士用诗礼盗墓。大儒士传话说:“东方亮了,事办得怎样了?”小儒士说:“衣裙还没有脱下来,口中含有珍珠。古诗中有一首说:‘青青的麦苗,生在山坡上。活时不接济别#-666aa;,死后何必含珍珠!’”“拖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胡须,你用铁锤敲他的下巴,慢慢地别开他的两颊,不要损伤口中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