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原文解释
庄子曰:“#-666aa;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666aa;而不能游〔2〕,且得游乎!夫流遁〔3〕之志,决绝〔4〕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5〕与!覆坠〔6〕而不反,火驰〔7〕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8〕而无以相贱。故曰:至#-666aa;不留行〔9〕焉。“
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10〕!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僻〔11〕,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12〕。
“目彻〔13〕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14〕,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15〕,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16〕,跈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17〕,其不殷〔18〕,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19〕,人则顾塞其窦〔20〕。胞有重阆〔21〕,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22〕;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666nn;者不胜。“
德溢〔23〕乎名,名溢乎暴〔24〕,谋稽乎誸〔25〕,知出乎争,柴生乎守〔26〕,官事果乎众宜〔27〕。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耨〔28〕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29〕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注释】
〔1〕能游:能优游自乐。
〔2〕不能游:不能逍遥自得。
〔3〕流遁:流荡逐物逃遁不返。
〔4〕决绝:深隐#guoxue666-com;蹈。
〔5〕任:为。
〔6〕覆坠:陷溺于世故。
〔7〕火驰:逐于世如火之急。
〔8〕异世:世代变异。
〔9〕不留行:不执着于某种行为方式。
〔10〕波:通“颇”,偏颇。
〔11〕僻:躲避
〔12〕彼教不学,承意不彼:彼,狶韦氏类的古人,彼教不学即不学古人,承意不彼即仅承袭古人的真意而不完全尊奉,否则就不像是他们了。
〔13〕彻:通,贯通,透彻。
〔14〕颤:通“膻”。
〔15〕壅:壅阻,阻塞。
〔16〕跈(zhěn):通“抮”,违逆。
〔17〕恃息:仰赖于气息。
〔18〕殷:盛,畅盛。
〔19〕无降:无止息。
〔20〕顾塞其窦:顾塞,梗塞。窦,孔穴,即人的五官。
〔21〕胞有重阆:胞,胎胞。重,多。阆,空旷。
〔22〕妇姑勃谿:妇,儿媳。姑,婆婆。勃谿,争吵而责骂。
〔23〕溢:荡。
〔24〕暴:同“曝”暴露。
〔25〕谋稽乎誸:稽,考。誸(xián),急。急中逼出办法。
〔26〕柴生乎守:柴,塞。守,拘守。心灵闭塞是因为拘守于某种教条。
〔27〕官事果乎众宜:设置官职取决于众人之所宜。
〔28〕铫耨(yáo nòu):锄田的农具。
〔29〕到植:到通“倒”。植,生。
【翻译】
庄子说:“#-666aa;若能悠然自得,哪有不悠然自得的呢?#-666aa;如果不能悠然自得,哪里有悠然自得呢?流荡忘返的心志,固执孤异的行为,唉,那都不是至知厚德的#-666aa;所为的!陷溺世俗而不返,逐物如火而不顾。虽然相互异位,有的为君有的为臣,只是一时之争而已。时代更替了也就不再互为贵贱了。所以说,得道的人是不会固执于某种行为方式的。”
“尊崇古代而鄙视当代的学者之流的短见。况且用狶韦氏们的观点来看当今的朝代,谁能不偏颇呢?唯有得道的人才能悠游于世而不逃避,顺乎人情而不丧失自己的本性。即使是狶韦氏之类的古代教条也不能学,要学会承袭古人真意而不完全尊奉,否则就不像是他们了。”
“眼力通彻为明,耳朵通彻为聪,鼻子通彻为膻,口舌通彻为甘,心灵通彻为智,智慧通彻为德,凡是通达的大道都不能阻塞,阻塞就哽咽,哽咽不止就是背离大道,违背大道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祸害。有知觉的动物类要靠气息,如果气息不畅顺,那并不是天然的过失。天然的气息贯通了各种孔窍,日夜不息,人的嗜欲却闭塞了各种孔窍。胞膜里有许多的空隙,心灵也应悠游于#guoxue666-com;天。居室中缺乏空间,婆媳相处就会争吵责骂;心灵不悠游于高天,则六孔就会相互扰攘。大林丘山之所以善于留住游人,也是因为人们的心情舒畅。”
“德行外露在于名声,名声过度在于太露,计谋生于急切,机智出于争端,闭塞生于拘执,官府的事要取决于众人是否适宜。春雨及时,草木生发,整治农具锄草剪枝,而过后草林倒生的仍有过半,人们却不知道其中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