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六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六年春①,郑人来渝平②。
翻译(二)
六年春,郑国#-666aa;来我国弃怨修好。
原文(三)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③,盟于艾④。
翻译(三)
夏五月辛酉,隐公与齐僖公相会,在艾地结盟。
原文(四)
秋七月⑤。
翻译(四)
秋七月。
原文(五)
冬,宋人取长葛。
翻译(五)
冬,宋国#-666aa;攻下长葛。
原文(六)
(传)
翻译(六)
(传)
原文(七)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①。
翻译(七)
六年春,郑国#-666aa;来我国弃怨修好,这种情况称为“更成”。
原文(八)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②,纳诸鄂③。晋人谓之鄂侯。
翻译(八)
翼邑的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到随地去迎接晋侯,把他安置在鄂地。晋#-666aa;称呼他为鄂侯。
原文(九)
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翻译(九)
夏,和齐国在艾地结盟,开始和齐国修好。
原文(十)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①,陈侯不许②。五父谏曰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④,郑何能为?”遂不许。
翻译(十)
五月庚申,郑庄公入侵陈国,俘获很多。往年,郑庄公请求与陈国结好,陈桓公不同意。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而和睦邻邦,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君王还是答应郑国吧。”陈桓公说:“宋、卫二国才是可怕的祸害,郑国能为害什么?”于是没有同意。
原文(十一)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①,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②,从自及也③。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④:‘恶之易也⑤,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⑥,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⑦:‘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⑧,绝其本根,勿使能殖⑨,则善者信矣⑩。’”
翻译(十一)
君子说:“善不能够丢失,恶不能够滋长,这就是说的陈桓公吗?滋长恶而不改正,随后就自己蒙受祸害。即使想补救,又怎能办到呢?《商书》说:‘恶蔓延时,就像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面对接近,怎么还能够扑灭?’周任有句话说:‘治理国家的#-666aa;,见到恶就像农夫尽力除去草一样,把它割掉铲除后堆起来做肥料,挖掉它的老根,不让它再次生长,这样善的就能够发展了。’”
原文(十二)
秋,宋人取长葛。
翻译(十二)
秋,宋国#-666aa;攻下长葛。
原文(十三)
冬,京师来告饥①。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②,礼也。
翻译(十三)
冬,京师派#-666aa;来报告饥荒。隐公代周向宋、卫、齐、郑各国购买粮食,这是#-666ff;乎礼的事。
原文(十四)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①:“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②。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③,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翻译(十四)
郑庄公到成周去,首次去朝见周桓王。桓王对他不加礼遇。周桓公对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与郑国。好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诸侯,还怕来不及,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原文 | 翻译 |
(经) | (经) |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 六年春,郑国#-666aa;来我国弃怨修好。 |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 夏五月辛酉,隐公与齐僖公相会,在艾地结盟。 |
秋七月。 | 秋七月。 |
冬,宋人取长葛。 | 冬,宋国#-666aa;攻下长葛。 |
(传) | (传) |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 六年春,郑国#-666aa;来我国弃怨修好,这种情况称为“更成”。 |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 翼邑的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到随地去迎接晋侯,把他安置在鄂地。晋#-666aa;称呼他为鄂侯。 |
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 夏,和齐国在艾地结盟,开始和齐国修好。 |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 五月庚申,郑庄公入侵陈国,俘获很多。往年,郑庄公请求与陈国结好,陈桓公不同意。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而和睦邻邦,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君王还是答应郑国吧。”陈桓公说:“宋、卫二国才是可怕的祸害,郑国能为害什么?”于是没有同意。 |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 君子说:“善不能够丢失,恶不能够滋长,这就是说的陈桓公吗?滋长恶而不改正,随后就自己蒙受祸害。即使想补救,又怎能办到呢?《商书》说:‘恶蔓延时,就像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面对接近,怎么还能够扑灭?’周任有句话说:‘治理国家的#-666aa;,见到恶就像农夫尽力除去草一样,把它割掉铲除后堆起来做肥料,挖掉它的老根,不让它再次生长,这样善的就能够发展了。’” |
秋,宋人取长葛。 | 秋,宋国#-666aa;攻下长葛。 |
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 冬,京师派#-666aa;来报告饥荒。隐公代周向宋、卫、齐、郑各国购买粮食,这是#-666ff;乎礼的事。 |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 郑庄公到成周去,首次去朝见周桓王。桓王对他不加礼遇。周桓公对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与郑国。好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诸侯,还怕来不及,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
扩展阅读
【注释】
①六年:公元前717年。
②渝平:弃怨修好。渝,改变。平,和而不结盟。
③齐侯:齐僖公。
④艾:在山东临沂县西。
⑤秋七月:《春秋》体例,该季有事则记录,如果无事就列该季度首月,以备四时。
【注释】
①更成:重新媾和或修好。
②九宗:一姓为九族。五正:五官之长。唐叔始封时,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顷父:与其子嘉父均为晋大夫。晋侯:晋鄂侯,隐公五年逃到随地。
③鄂:晋邑,在今山西乡宁县南。
【注释】
①成:结好。
②陈侯:陈桓公。
③五父:陈公子佗。桓公弟。桓公末年,杀太子免自立。
④难:畏难,祸害。
【注释】
①长:滋长。
②悛(quān):改正。
③从:跟着,随后。
④商书:指《尚书》中记载商事的一部#-666dd;。下引文见《盘庚》篇,无“恶之易也”一句。
⑤易:蔓延。
⑥乡:同“向”,面对。迩:接近。
⑦周任:周大夫,史官。
⑧芟(shān):割除。夷:削平。蕰崇:堆积。
⑨殖:生长。
⑩信:同“伸”。
【注释】
①京师:指周都城。饥:饥荒。谷不熟曰饥。
②籴:购进粮食。
【注释】
①周桓公:周执政大臣,又称周公黑肩。
②焉:是。
③蔇(qì):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