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左传》 » 桓公 >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四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翻译(二)

十四年春正月,桓公与郑厉公相会于曹国。

原文(三)

无冰

翻译(三)

没有结冰。

原文(四)

夏五

翻译(四)

夏五。

原文(五)

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翻译(五)

郑厉公派他的弟弟语来我国结盟。

原文(六)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翻译(六)

秋八月壬申,御廪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乙亥,举行尝祭。

原文(七)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翻译(七)

冬十二月丁巳,齐僖公禄父去世。

原文(八)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翻译(八)

宋国#-666aa;率领齐、蔡、卫、陈各国攻打郑国。

原文(九)

(传)

翻译(九)

(传)

原文(十)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

翻译(十)

十四年春,桓公与郑厉公相会于曹国,曹国馈送食物,这是#-666ff;乎礼的。

原文(十一)

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翻译(十一)

夏,郑国子#-666aa;来我国重修旧盟,并且重修在曹国相会之谊。

原文(十二)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书,不害也

翻译(十二)

秋八月壬申,御廪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乙亥,举行尝祭。《春秋》记载,是因为桓公对火灾没有畏惧之心。

原文(十三)

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

翻译(十三)

冬,宋国#-666aa;率领诸侯攻打郑国,这是为了报复前年郑国攻打宋国的那次战争。宋#-666kk;焚烧了郑国都城的渠门,入城到达了大街上。攻打东郊,占领了牛首,把郑国太庙的椽子带回国作卢门的椽子。

原文翻译

(经)

(经)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十四年春正月,桓公与郑厉公相会于曹国。

无冰。

没有结冰。

夏五。

夏五。

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郑厉公派他的弟弟语来我国结盟。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秋八月壬申,御廪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乙亥,举行尝祭。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冬十二月丁巳,齐僖公禄父去世。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宋国#-666aa;率领齐、蔡、卫、陈各国攻打郑国。

(传)

(传)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

十四年春,桓公与郑厉公相会于曹国,曹国馈送食物,这是#-666ff;乎礼的。

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夏,郑国子#-666aa;来我国重修旧盟,并且重修在曹国相会之谊。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书,不害也。

秋八月壬申,御廪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乙亥,举行尝祭。《春秋》记载,是因为桓公对火灾没有畏惧之心。

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

冬,宋国#-666aa;率领诸侯攻打郑国,这是为了报复前年郑国攻打宋国的那次战争。宋#-666kk;焚烧了郑国都城的渠门,入城到达了大街上。攻打东郊,占领了牛首,把郑国太庙的椽子带回国作卢门的椽子。

扩展阅读

【注释】

十有四年:公元前698年。

无冰:古例于二月藏冰,此年气候和暖,无冰可藏,故《春秋》记载。

夏五:杜注云:“不书月,有阙文。”

御廪:藏君王所耕田产的粮食,其粮用以祭祀。灾:天火。

齐侯禄父:齐僖公。

【注释】

#-666aa;:郑伯弟语之字。寻盟:重修桓公十二年武父之盟。

不害:不以御廪灾为惧。御廪失火,属天示警,#-666aa;主当惧而反省。而桓公三天后仍举行尝祭,所以《春秋》记录。

渠门:郑都城门。

大逵:四通八达的街道。

牛首:郑郊,在今河南废陈留县治西南。

卢门:宋城门名。

下一篇:桓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