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十三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十有三年春①,狄侵卫。
翻译(二)
十三年春,狄#-666aa;侵袭卫国。
原文(三)
夏四月,葬陈宣公。
翻译(三)
夏四月,安葬陈宣公。
原文(四)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②。
翻译(四)
僖公与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666cc;公在咸地相会。
原文(五)
秋九月,大雩。
翻译(五)
秋九月,举行求雨的雩祭。
原文(六)
冬,公子友如齐。
翻译(六)
冬,公子友去齐国。
原文(七)
(传)
翻译(七)
(传)
原文(八)
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翻译(八)
十三年春,齐桓公派遣仲孙湫到周朝去朝聘,并且为王子带回国疏通。聘问的事完毕后,仲孙湫没有开口向周襄王谈王子带的事。回国后,向齐桓公汇报说:“还办不到。王的怒气还没消减,恐怕要等十年吧?不到十年,王不会召他回国的。”
原文(九)
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①,且谋王室也。
翻译(九)
夏,在咸地相会,是因为淮夷扰乱杞国的缘故,同时为了商量安定周王室。
原文(十)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②。
翻译(十)
秋,为了戎#-666aa;造成祸难,诸侯派兵守卫周朝,齐仲孙湫领兵前往。
原文(十一)
冬,晋荐饥①,使乞籴于秦②。秦伯谓子桑③:“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④,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⑤:“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翻译(十一)
冬,晋国发生大饥荒,派#-666aa;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子桑:“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次给他们恩惠,如果他们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如果再次给他们恩惠他们不报答我们,他们的#-666aa;民一定会生叛离之心,#-666aa;民生叛离之心而我们去讨伐,他们失去民众就一定会失败。”问百里:“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666dd;。”
原文(十二)
?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①,命之曰“泛舟之役”。
翻译(十二)
?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攻打晋国。秦穆公说:“我厌恶的是他们的国君,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便把米运往晋国,运食船从秦雍都到晋绛都接连不断,称之为“泛舟之役”。
原文 | 翻译 |
(经) | (经) |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 十三年春,狄#-666aa;侵袭卫国。 |
夏四月,葬陈宣公。 | 夏四月,安葬陈宣公。 |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 | 僖公与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666cc;公在咸地相会。 |
秋九月,大雩。 | 秋九月,举行求雨的雩祭。 |
冬,公子友如齐。 | 冬,公子友去齐国。 |
(传) | (传) |
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 十三年春,齐桓公派遣仲孙湫到周朝去朝聘,并且为王子带回国疏通。聘问的事完毕后,仲孙湫没有开口向周襄王谈王子带的事。回国后,向齐桓公汇报说:“还办不到。王的怒气还没消减,恐怕要等十年吧?不到十年,王不会召他回国的。” |
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 夏,在咸地相会,是因为淮夷扰乱杞国的缘故,同时为了商量安定周王室。 |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 秋,为了戎#-666aa;造成祸难,诸侯派兵守卫周朝,齐仲孙湫领兵前往。 |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 冬,晋国发生大饥荒,派#-666aa;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子桑:“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次给他们恩惠,如果他们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如果再次给他们恩惠他们不报答我们,他们的#-666aa;民一定会生叛离之心,#-666aa;民生叛离之心而我们去讨伐,他们失去民众就一定会失败。”问百里:“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666dd;。” |
?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 ?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攻打晋国。秦穆公说:“我厌恶的是他们的国君,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便把米运往晋国,运食船从秦雍都到晋绛都接连不断,称之为“泛舟之役”。 |
扩展阅读
【注释】
①十有三年:公元前647年。
②齐侯:齐桓公。宋公:宋襄公。陈侯:陈穆公。卫侯:卫文公。郑伯:郑文公。许男:许僖公。曹伯:曹#-666cc;公。咸: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
【注释】
①怠:缓、懈。
【注释】
①淮夷:或以为居住淮河一带的夷#-666aa;,或以为国名。
②致:领戍卒前往。
【注释】
①荐饥:麦、禾都不熟。即大饥荒。荐,重、厚。
②乞籴:求贷粮、购粮。
③秦伯:秦穆公。子桑:即公孙枝。
④携:离。
⑤百里:或谓即大夫百里奚。
【注释】
①雍:秦都,今陕西凤翔县。绛:晋都,见庄公二十六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