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六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六年春①,王正月,公至自会。
翻译(二)
六年春,周历正月,成公从盟会回国。
原文(三)
二月辛巳,立武宫②。
翻译(三)
二月辛巳,建立武宫。
原文(四)
取鄟③。
翻译(四)
占领鄟国。
原文(五)
卫孙良夫帅师侵宋。
翻译(五)
卫孙良夫率领#-666kk;队侵袭宋国。
原文(六)
夏六月,邾子来朝④。
翻译(六)
夏六月,邾定公来我国朝见。
原文(七)
公孙婴齐如晋。
翻译(七)
公孙婴齐去晋国。
原文(八)
壬申,郑伯费卒。
翻译(八)
壬申,郑悼公费去世。
原文(九)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
翻译(九)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率领#-666kk;队侵袭宋国。
原文(十)
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翻译(十)
楚公子婴齐率领#-666kk;队攻打郑国。
原文(十一)
冬,季孙行父如晋。
翻译(十一)
冬,季孙行父去晋国。
原文(十二)
晋栾书帅师救郑。
翻译(十二)
晋栾书率领#-666kk;队救援郑国。
原文(十三)
(传)
翻译(十三)
(传)
原文(十四)
六年春,郑伯如晋拜成,子游相①,授玉于东楹之东②。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③,不安其位,宜不能久④。”
翻译(十四)
六年春,郑悼公去晋国拜谢晋允许和好,子游任相礼,在东楹的东边举行授玉仪式。士贞伯说:“郑伯恐怕要死了吧?自己不尊重自己。眼光流动不停而行步快速,在他的位子上惶惶不安,大概活不了多久了。”
原文(十五)
二月,季文子以鞌之功立武宫,非礼也。听于人以救其难①,不可以立武②。立武由己,非由人也。
翻译(十五)
二月,季文子由于鞌地战役的#-666ii;勋建筑武宫,这是不#-666ff;乎礼的。听命于别#-666aa;以救自己的危难,不能建筑表彰武#-666ii;的建筑物。建筑这类建筑物要靠自己取胜才行,不能靠别#-666aa;的#-666ii;劳。
原文(十六)
取鄟,言易也。
翻译(十六)
占领鄟国,《春秋》用“取”字,是说得来轻而易举。
原文(十七)
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①,以其辞会也。师于针②,卫人不保③。说欲袭卫,曰:“虽不可入,多俘而归,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虽多卫俘,而晋无信,何以求诸侯?”乃止。师还,卫人登陴④。
翻译(十七)
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国#-666aa;,伊、洛的戎#-666aa;、陆浑的蛮氏侵袭宋国,是因为宋国拒绝参加盟会。#-666kk;队驻扎在针地,卫国#-666aa;不设防。夏阳说想袭击卫国,说:“虽然未必能攻入都城,多抓些俘虏回去,君王即使怪罪也不至于问死罪。”伯宗说:“不行。卫国因为相信晋国,所以#-666kk;队在他的郊外他也不设防。如果袭击他,是背弃信义。虽然能多抓些卫国俘虏,但晋国因此而没有了信义,用什么去求得诸侯拥护?”于是没有行动。#-666kk;队回国,卫国人登上城墙守卫。
原文(十八)
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①,沃饶而近盬②,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③。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④。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⑤,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⑥。不如新田⑦,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⑧,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翻译(十八)
晋国#-666aa;商议把都城从原来的绛邑迁走。各位大夫都说:“一定要选郇瑕氏的地方,肥沃富饶而靠近盐池,国家有利,国君快乐,不要失去那地方。”这时韩厥率领中#-666kk;,兼任仆大夫。晋景公对众#-666aa;施礼退朝入内,韩厥跟着。景公站在寝宫外的庭院里,对韩厥说:“怎么样?”韩厥回答说:“不行。郇瑕氏那地方土壤浇薄水流淤浅,污秽的东西容易聚积。污秽容易聚积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便身体瘦弱,这样就会生风湿脚肿的疾病。不如迁到新田去,那里土地厚实水流渊深,住在那里不会生病,有汾水、浍水带走产生的污秽物,而且百姓顺从教导,子孙十代可安享其利。#guoxue666-com;山、水泽、森林、盐池,是国家的宝藏。国家富饶,#-666aa;民就骄佚。靠近宝藏,公室就会贫困。不能说是快乐。”景公听了很满意,依从了他的话。夏四月丁丑,晋国都迁到了新田。
原文(十九)
六月,郑悼公卒。
翻译(十九)
六月,郑悼公去世。
原文(二十)
子叔声伯如晋①。命伐宋。秋,孟献子、叔孙宣伯侵宋,晋命也。
翻译(二十)
子叔声伯去晋国。晋国命令鲁国攻打宋国。秋,孟献子、叔孙宣伯侵袭宋国,是听从晋国的命令。
原文(二十一)
楚子重伐郑,郑从晋故也。
翻译(二十一)
楚子重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顺#-666hh;晋国的缘故。
原文(二十二)
冬,季文子如晋,贺迁也。
翻译(二十二)
冬,季文子去晋国,是去祝贺晋国迁都。
原文(二十三)
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①。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②。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③。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④,不如还也。”乃遂还。
翻译(二十三)
晋栾书救援郑国,与楚#-666kk;在绕角相遇。楚#-666kk;撤退,晋#-666kk;便侵袭蔡国。楚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二县的军队救援蔡国,在桑隧抵御晋军。赵同、赵括想要出战,向栾书请求,栾书准备答应他们。荀首、士燮、韩厥劝阻说:“不行。我们来救援郑国,楚军不与我们交战,我们就到了这里,这是转移杀戮的对象。不停地杀戮,又激怒楚军,作战一定不会获胜。即使打胜仗,也不是光彩的事。整顿军队出国,却打败楚国两个县的军队,有什么光荣呢?如果不能打败他们,那耻辱就太大了,还不如撤回去。”于是就回国去了。
原文(二十四)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①,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②。’众故也。”武子曰:“善钧③,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
翻译(二十四)
这时候,#-666kk;中将领想出战的占多数,有#-666aa;对栾书说:“圣#-666aa;听从大众的愿望,所以能够成事。您为什么不听从大伙儿的?您作为执政大臣,应当斟酌#-666aa;民的意见行事。您的辅佐有十一个人,不想出战的,不过三个人,想出战的可以说是多数。《商书》说:‘三个人占卜,听从相同的两个人。’因为是多数的缘故。”栾书说:“各人的美德相同,听从多数。美德,是大众#-666hh;从的主导。现在有三位卿这样认为,可以说是多数了。听从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
原文 | 翻译 |
(经) | (经) |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 六年春,周历正月,成公从盟会回国。 |
二月辛巳,立武宫。 | 二月辛巳,建立武宫。 |
取鄟。 | 占领鄟国。 |
卫孙良夫帅师侵宋。 | 卫孙良夫率领#-666kk;队侵袭宋国。 |
夏六月,邾子来朝。 | 夏六月,邾定公来我国朝见。 |
公孙婴齐如晋。 | 公孙婴齐去晋国。 |
壬申,郑伯费卒。 | 壬申,郑悼公费去世。 |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 | 秋,仲孙蔑、叔孙侨如率领#-666kk;队侵袭宋国。 |
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 楚公子婴齐率领#-666kk;队攻打郑国。 |
冬,季孙行父如晋。 | 冬,季孙行父去晋国。 |
晋栾书帅师救郑。 | 晋栾书率领#-666kk;队救援郑国。 |
(传) | (传) |
六年春,郑伯如晋拜成,子游相,授玉于东楹之东。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 六年春,郑悼公去晋国拜谢晋允许和好,子游任相礼,在东楹的东边举行授玉仪式。士贞伯说:“郑伯恐怕要死了吧?自己不尊重自己。眼光流动不停而行步快速,在他的位子上惶惶不安,大概活不了多久了。” |
二月,季文子以鞌之功立武宫,非礼也。听于人以救其难,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 | 二月,季文子由于鞌地战役的#-666ii;勋建筑武宫,这是不#-666ff;乎礼的。听命于别#-666aa;以救自己的危难,不能建筑表彰武#-666ii;的建筑物。建筑这类建筑物要靠自己取胜才行,不能靠别#-666aa;的#-666ii;劳。 |
取鄟,言易也。 | 占领鄟国,《春秋》用“取”字,是说得来轻而易举。 |
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师于针,卫人不保。说欲袭卫,曰:“虽不可入,多俘而归,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虽多卫俘,而晋无信,何以求诸侯?”乃止。师还,卫人登陴。 | 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国#-666aa;,伊、洛的戎#-666aa;、陆浑的蛮氏侵袭宋国,是因为宋国拒绝参加盟会。#-666kk;队驻扎在针地,卫国#-666aa;不设防。夏阳说想袭击卫国,说:“虽然未必能攻入都城,多抓些俘虏回去,君王即使怪罪也不至于问死罪。”伯宗说:“不行。卫国因为相信晋国,所以#-666kk;队在他的郊外他也不设防。如果袭击他,是背弃信义。虽然能多抓些卫国俘虏,但晋国因此而没有了信义,用什么去求得诸侯拥护?”于是没有行动。#-666kk;队回国,卫国人登上城墙守卫。 |
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 晋国#-666aa;商议把都城从原来的绛邑迁走。各位大夫都说:“一定要选郇瑕氏的地方,肥沃富饶而靠近盐池,国家有利,国君快乐,不要失去那地方。”这时韩厥率领中#-666kk;,兼任仆大夫。晋景公对众#-666aa;施礼退朝入内,韩厥跟着。景公站在寝宫外的庭院里,对韩厥说:“怎么样?”韩厥回答说:“不行。郇瑕氏那地方土壤浇薄水流淤浅,污秽的东西容易聚积。污秽容易聚积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便身体瘦弱,这样就会生风湿脚肿的疾病。不如迁到新田去,那里土地厚实水流渊深,住在那里不会生病,有汾水、浍水带走产生的污秽物,而且百姓顺从教导,子孙十代可安享其利。#guoxue666-com;山、水泽、森林、盐池,是国家的宝藏。国家富饶,#-666aa;民就骄佚。靠近宝藏,公室就会贫困。不能说是快乐。”景公听了很满意,依从了他的话。夏四月丁丑,晋国都迁到了新田。 |
六月,郑悼公卒。 | 六月,郑悼公去世。 |
子叔声伯如晋。命伐宋。秋,孟献子、叔孙宣伯侵宋,晋命也。 | 子叔声伯去晋国。晋国命令鲁国攻打宋国。秋,孟献子、叔孙宣伯侵袭宋国,是听从晋国的命令。 |
楚子重伐郑,郑从晋故也。 | 楚子重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顺#-666hh;晋国的缘故。 |
冬,季文子如晋,贺迁也。 | 冬,季文子去晋国,是去祝贺晋国迁都。 |
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不如还也。”乃遂还。 | 晋栾书救援郑国,与楚#-666kk;在绕角相遇。楚#-666kk;撤退,晋#-666kk;便侵袭蔡国。楚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二县的军队救援蔡国,在桑隧抵御晋军。赵同、赵括想要出战,向栾书请求,栾书准备答应他们。荀首、士燮、韩厥劝阻说:“不行。我们来救援郑国,楚军不与我们交战,我们就到了这里,这是转移杀戮的对象。不停地杀戮,又激怒楚军,作战一定不会获胜。即使打胜仗,也不是光彩的事。整顿军队出国,却打败楚国两个县的军队,有什么光荣呢?如果不能打败他们,那耻辱就太大了,还不如撤回去。”于是就回国去了。 |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 | 这时候,#-666kk;中将领想出战的占多数,有#-666aa;对栾书说:“圣#-666aa;听从大众的愿望,所以能够成事。您为什么不听从大伙儿的?您作为执政大臣,应当斟酌#-666aa;民的意见行事。您的辅佐有十一个人,不想出战的,不过三个人,想出战的可以说是多数。《商书》说:‘三个人占卜,听从相同的两个人。’因为是多数的缘故。”栾书说:“各人的美德相同,听从多数。美德,是大众#-666hh;从的主导。现在有三位卿这样认为,可以说是多数了。听从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 |
扩展阅读
【注释】
①六年:公元前585年。
②武宫:纪念武#-666ii;的建筑。
③鄟(zhuān):国名,一云地在今山东郯城县北,一云在今兖州一带。
④邾子:邾定公。
【注释】
①子游:公子偃字。相:任相礼。
②楹:堂上大柱,东西各一。诸侯相见,授玉应在两楹之间的堂上。如身份低的#-666aa;,方授受于堂与东楹之间,也不当在东楹之东。
③流:如流水,谓其东张西望。
④宜:殆。
【注释】
①听于#-666aa;:鞌之战是鲁向晋请兵与齐战,鲁#-666kk;从属于晋#-666kk;。
②立武:建立纪念性建筑以表彰武#-666ii;。
【注释】
①伊洛之戎:见僖公十一年注。陆浑:陆浑之戎,见僖公二十二年注。蛮氏:戎蛮,居河南临汝县西南一带。
②针:卫邑,在卫都帝丘附近,即今河南濮阳县附近。
③不保:不设防。
④陴:城上女墙。杜注说是卫#-666aa;知道了夏阳说的计谋故上城守卫。
【注释】
①郇瑕:杜注为古国。一云即郇邑、瑕邑,在今山西临猗县。
②盬:即盐池,今名解池。
③仆大夫:太仆之官,掌宫中事。
④恶:污秽肮脏之物。觏:#-666ff;,结。
⑤垫隘:羸弱。
⑥沉溺:风湿病。重:同“肿”。膇:足肿。
⑦新田:今山西侯马市。
⑧汾、浍:均水名。汾水流经新田西北,浍水在新田注入汾水。
【注释】
①子叔声伯:即公孙婴齐。
【注释】
①绕角:杜注为郑地。一云蔡地,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②桑隧:在今河南确山县东。
③令:善。
④已:太。
【注释】
①大政:执政大臣。
②所引文见今《尚书·洪范》。
③钧: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