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左传》 » 昭公 > 昭公十五年

昭公十五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

翻译(二)

十五年春,周历正月,吴王夷末去世。

原文(三)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翻译(三)

二月癸酉,在武宫举行祭祀。舞籥的队伍进来,叔弓去世,撤除音乐,将祭祀举行完毕。

原文(四)

夏,蔡朝吴出奔郑

翻译(四)

夏,蔡朝吴出逃到郑国。

原文(五)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翻译(五)

六月丁巳朔,发生日食。

原文(六)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翻译(六)

秋,晋荀吴率领#-666kk;队攻打鲜虞。

原文(七)

冬,公如晋。

翻译(七)

冬,昭公去晋国。

原文(八)

(传)

翻译(八)

(传)

原文(九)

十五年春,将禘于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其在莅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莅事,籥入而卒,去乐,卒事,礼也。

翻译(九)

十五年春,准备对武公进行禘祭,先告诫百官。梓慎说:“禘祭的日子,恐怕会发生灾祸吧!我看见有赤黑色的妖气,这不是祭祀的祥瑞,而是丧事的凶气。或许应验在主祭官身上吧?”二月癸酉,禘祭,叔弓主祭,舞籥的队伍进入而去世,撤除音乐,将祭祀举行完毕,这是#-666ff;乎礼的。

原文(十)

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谓之曰:“王唯信子,故处子于蔡。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又谓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吴,故处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弗图,必及于难。”夏,蔡人逐朝吴,朝吴出奔郑。王怒,曰:“余唯信吴,故置诸蔡。且微吴,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无极对曰:“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翦其翼也。”

翻译(十)

楚费无极认为朝吴在蔡国对楚国不利,想赶走他,于是对他说:“君王信任的就你一#-666aa;,所以把你安排在蔡国。你也已年长了,却处在下位,这是耻辱,一定要请求提升,我帮助你请求。”又对职位在朝吴之上的#-666aa;说:“君王信任的就朝吴一#-666aa;,所以把他安排在蔡国,各位大夫比不上他,却位在他上,不也很难安定吗?不想办法,一定会蒙受祸难。”夏,蔡国人赶走朝吴,朝吴出逃到郑国。楚平王知道后大怒,说:“我信任的就朝吴一人,所以把他安排在蔡国。再说没有朝吴,我到不了今天。你为什么要把他赶走?”费无极回答说:“我岂不想要朝吴?但是我早就知道他对楚国有异心了。朝吴在蔡国,蔡国必然迅速腾飞。赶走朝吴,正是为了剪掉蔡国的翅膀啊。”

原文(十一)

六月乙丑,王大子寿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翻译(十一)

六月乙丑,周景王太子寿去世。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去世。

原文(十二)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翻译(十二)

晋荀吴率领#-666kk;队攻打鲜虞,包围鼓国。鼓国#-666aa;中有#-666aa;请求叛变交出都城,荀吴不答应。左右随从说:“#-666kk;队不劳累,而可以得城,为什么不干?”荀吴说:“我听到叔向说:‘喜爱、厌恶都不过#-666dd;#-666aa;民知道该怎么做,事情没有办不成的。’有人带着我们的城邑叛变,这是我们十#-666dd;憎恶的。别人带着城邑来,我们为什么偏偏喜欢呢?奖赏自己所十#-666dd;憎恶的,对所喜爱的又怎么办?如果不加奖赏,这就是失信,又用什么庇护人民?有力量就前进,不行就后退,根据力量来办事。我们不可以因为想得到城邑而接近奸邪,这样丧失的会更多。”让鼓国人杀死他们的叛徒而修缮防御设备。包围了鼓国三个月,鼓国人有人请求投降,荀吴让鼓国人进见,说:“从脸色上看你们还吃得饱饭,姑且去修缮你们的城墙。”#-666kk;吏说:“得到城邑而不取,劳累人民而滞留军队,怎么来事奉君王?”荀吴说:“我就用这方法来事奉君王。获得一个城邑而教人民懈怠,要城邑干什么?得到城邑而换来懈怠,还不如保持原先的样子。换来了懈怠就没有好结果,抛弃原先所为不吉祥。鼓国人能事奉他们的国君,我也能事奉我的国君。遵循道义而不改变,喜爱、厌恶不过分,城邑可以得到而人民知道道义所在,有拼命而没有背叛的想法,不也是可以的吗?”鼓国人报告粮食吃完力量用尽,然后占领了它。攻下鼓国回国,没杀一个人,带着鼓国国君鸢鞮回国。

原文(十三)

冬,公如晋,平丘之会故也。

翻译(十三)

冬,昭公去晋国,是由于在平丘的盟会受责备的缘故。

原文(十四)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1〕,以文伯宴〔2〕,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3〕,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4〕。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5〕,拜戎不暇〔6〕,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7〕?密须之鼓〔8〕,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9〕,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10〕,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11〕,鏚钺、秬鬯〔12〕,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13〕,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14〕,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15〕,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16〕!数典而忘其祖。”

翻译(十四)

十二月,晋荀跞去周朝,参加穆后的葬礼,籍谈作为副使。安葬后,减换丧#-666hh;,周景王与荀跞饮宴,用鲁国进贡的壶做酒尊。景王说:“伯氏,诸侯都有器具进贡以镇抚王室,唯#-666ll;晋国没有,这是什么缘故?”荀跞向籍谈作揖让他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在王室接受了宝器,用来镇抚自己的国家,所以能把彝器贡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中,与戎狄为邻,离开王室很远。天子的威福不能到达,与戎#-666aa;周旋都来不及,怎么能贡献彝器?”周景王说:“叔氏,你忘记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弟弟,难道反而没有#-666dd;到赏赐的宝器吗?密须国的鼓,和它的大路,文王得到后因此而举行盛大的阅兵式。阙巩国的皮甲,武王得到了因此而战胜商朝。唐叔接受了这些而住在参虚的#-666dd;野,管制戎狄。后来襄王赐给文公大路、戎路,斧钺、黑黍香酒,红色的弓和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田土,安抚征伐东部诸侯,这些不是#-666dd;得的宝器是什么呢?有了#-666ii;勋而不废除,有了成绩就记载下来,用土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666hh;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孙不忘记,这就是福。福祚都没记住,叔父你怎么搞的?再说从前你的远祖孙伯黡,管理晋国的典籍,以主持国政,所以称为籍氏。到了辛有的次子董到了晋国,这时候才有了姓董的史官。你,是管理典籍的#-666aa;的后代,为什么忘了上述的事呢?”籍谈无法回答。客#-666aa;退席后,周景王说:“籍父的后代恐怕不会长久吧!他列举典故而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原文(十五)

籍谈归,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以早,亦非礼也。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

翻译(十五)

籍谈回国,把情况告诉叔向。叔向说:“周王也许得不到善终了吧!我听说,对什么事快乐也为这事而死。如今天子把忧愁当欢乐,如果因为忧愁而死,就不能算善终。天子一年内碰上了两次要#-666hh;丧三年的丧事,在这时候因为丧事而和来宾饮宴,又求取彝器,把忧愁当欢乐的程度很厉害了,再说这是不#-666ff;乎礼的。诸侯贡献彝器,是由于嘉奖#-666ii;劳,不是由于丧事。#-666hh;丧三年的丧事,即使地位尊贵的#-666aa;也要#-666hh;满丧期,这是礼。天子即使不能服满丧期,但宴乐太早,也是不#-666ff;乎礼的。礼,是天子奉行的重要规范,做一件事却违反了两项礼法规定,他就没有重要规范了。言语用来形成典故,典故用来记载规范,忘记了规范而说话很多,列举典故,有什么用处?”

原文翻译

(经)

(经)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

十五年春,周历正月,吴王夷末去世。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二月癸酉,在武宫举行祭祀。舞籥的队伍进来,叔弓去世,撤除音乐,将祭祀举行完毕。

夏,蔡朝吴出奔郑。

夏,蔡朝吴出逃到郑国。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六月丁巳朔,发生日食。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秋,晋荀吴率领#-666kk;队攻打鲜虞。

冬,公如晋。

冬,昭公去晋国。

(传)

(传)

十五年春,将禘于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其在莅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莅事,籥入而卒,去乐,卒事,礼也。

十五年春,准备对武公进行禘祭,先告诫百官。梓慎说:“禘祭的日子,恐怕会发生灾祸吧!我看见有赤黑色的妖气,这不是祭祀的祥瑞,而是丧事的凶气。或许应验在主祭官身上吧?”二月癸酉,禘祭,叔弓主祭,舞籥的队伍进入而去世,撤除音乐,将祭祀举行完毕,这是#-666ff;乎礼的。

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谓之曰:“王唯信子,故处子于蔡。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又谓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吴,故处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弗图,必及于难。”夏,蔡人逐朝吴,朝吴出奔郑。王怒,曰:“余唯信吴,故置诸蔡。且微吴,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无极对曰:“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翦其翼也。”

楚费无极认为朝吴在蔡国对楚国不利,想赶走他,于是对他说:“君王信任的就你一#-666aa;,所以把你安排在蔡国。你也已年长了,却处在下位,这是耻辱,一定要请求提升,我帮助你请求。”又对职位在朝吴之上的#-666aa;说:“君王信任的就朝吴一#-666aa;,所以把他安排在蔡国,各位大夫比不上他,却位在他上,不也很难安定吗?不想办法,一定会蒙受祸难。”夏,蔡国人赶走朝吴,朝吴出逃到郑国。楚平王知道后大怒,说:“我信任的就朝吴一人,所以把他安排在蔡国。再说没有朝吴,我到不了今天。你为什么要把他赶走?”费无极回答说:“我岂不想要朝吴?但是我早就知道他对楚国有异心了。朝吴在蔡国,蔡国必然迅速腾飞。赶走朝吴,正是为了剪掉蔡国的翅膀啊。”

六月乙丑,王大子寿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六月乙丑,周景王太子寿去世。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去世。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晋荀吴率领#-666kk;队攻打鲜虞,包围鼓国。鼓国#-666aa;中有#-666aa;请求叛变交出都城,荀吴不答应。左右随从说:“#-666kk;队不劳累,而可以得城,为什么不干?”荀吴说:“我听到叔向说:‘喜爱、厌恶都不过#-666dd;#-666aa;民知道该怎么做,事情没有办不成的。’有人带着我们的城邑叛变,这是我们十#-666dd;憎恶的。别人带着城邑来,我们为什么偏偏喜欢呢?奖赏自己所十#-666dd;憎恶的,对所喜爱的又怎么办?如果不加奖赏,这就是失信,又用什么庇护人民?有力量就前进,不行就后退,根据力量来办事。我们不可以因为想得到城邑而接近奸邪,这样丧失的会更多。”让鼓国人杀死他们的叛徒而修缮防御设备。包围了鼓国三个月,鼓国人有人请求投降,荀吴让鼓国人进见,说:“从脸色上看你们还吃得饱饭,姑且去修缮你们的城墙。”#-666kk;吏说:“得到城邑而不取,劳累人民而滞留军队,怎么来事奉君王?”荀吴说:“我就用这方法来事奉君王。获得一个城邑而教人民懈怠,要城邑干什么?得到城邑而换来懈怠,还不如保持原先的样子。换来了懈怠就没有好结果,抛弃原先所为不吉祥。鼓国人能事奉他们的国君,我也能事奉我的国君。遵循道义而不改变,喜爱、厌恶不过分,城邑可以得到而人民知道道义所在,有拼命而没有背叛的想法,不也是可以的吗?”鼓国人报告粮食吃完力量用尽,然后占领了它。攻下鼓国回国,没杀一个人,带着鼓国国君鸢鞮回国。

冬,公如晋,平丘之会故也。

冬,昭公去晋国,是由于在平丘的盟会受责备的缘故。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十二月,晋荀跞去周朝,参加穆后的葬礼,籍谈作为副使。安葬后,减换丧#-666hh;,周景王与荀跞饮宴,用鲁国进贡的壶做酒尊。景王说:“伯氏,诸侯都有器具进贡以镇抚王室,唯#-666ll;晋国没有,这是什么缘故?”荀跞向籍谈作揖让他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在王室接受了宝器,用来镇抚自己的国家,所以能把彝器贡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中,与戎狄为邻,离开王室很远。天子的威福不能到达,与戎#-666aa;周旋都来不及,怎么能贡献彝器?”周景王说:“叔氏,你忘记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弟弟,难道反而没有#-666dd;到赏赐的宝器吗?密须国的鼓,和它的大路,文王得到后因此而举行盛大的阅兵式。阙巩国的皮甲,武王得到了因此而战胜商朝。唐叔接受了这些而住在参虚的#-666dd;野,管制戎狄。后来襄王赐给文公大路、戎路,斧钺、黑黍香酒,红色的弓和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田土,安抚征伐东部诸侯,这些不是#-666dd;得的宝器是什么呢?有了#-666ii;勋而不废除,有了成绩就记载下来,用土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666hh;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孙不忘记,这就是福。福祚都没记住,叔父你怎么搞的?再说从前你的远祖孙伯黡,管理晋国的典籍,以主持国政,所以称为籍氏。到了辛有的次子董到了晋国,这时候才有了姓董的史官。你,是管理典籍的#-666aa;的后代,为什么忘了上述的事呢?”籍谈无法回答。客#-666aa;退席后,周景王说:“籍父的后代恐怕不会长久吧!他列举典故而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籍谈归,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以早,亦非礼也。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

籍谈回国,把情况告诉叔向。叔向说:“周王也许得不到善终了吧!我听说,对什么事快乐也为这事而死。如今天子把忧愁当欢乐,如果因为忧愁而死,就不能算善终。天子一年内碰上了两次要#-666hh;丧三年的丧事,在这时候因为丧事而和来宾饮宴,又求取彝器,把忧愁当欢乐的程度很厉害了,再说这是不#-666ff;乎礼的。诸侯贡献彝器,是由于嘉奖#-666ii;劳,不是由于丧事。#-666hh;丧三年的丧事,即使地位尊贵的#-666aa;也要#-666hh;满丧期,这是礼。天子即使不能服满丧期,但宴乐太早,也是不#-666ff;乎礼的。礼,是天子奉行的重要规范,做一件事却违反了两项礼法规定,他就没有重要规范了。言语用来形成典故,典故用来记载规范,忘记了规范而说话很多,列举典故,有什么用处?”

扩展阅读

【注释】

十有五年:公元前527年。

武宫:武公之庙。武公为伯禽玄孙,名敖。

籥:一种管乐器,长而六孔,文舞时所执。

朝吴:见昭公十三年传注。

【注释】

禘:春天举行的例行祭祀。

戒:告诫。

祲:妖恶之气。

莅事:此指主祭官。

【注释】

费无极:一作费无忌,楚大夫。

前知:早知。

【注释】

王:周景王。

穆后:太子寿之母。

鼓:国名,姬姓,白狄之别种,时属鲜虞,地在今河北晋县。

穆子:荀吴。

愆:过#-666dd;

顿兵:使#-666kk;队滞留。

无卒:没有好结果。

率:遵循。

鸢(yán)鞮:鼓君名。

【注释】

〔1〕除丧:除安葬前的丧#-666hh;,换上守丧期的丧#-666hh;。即除麻#-666hh;葛等。

〔2〕以:与。文伯:即荀跞。

〔3〕明器:天子#-666dd;封诸侯时所赐宝器。

〔4〕彝器:祭祀、饮宴时用的器具。

〔5〕灵:福。

〔6〕拜戎:与戎#-666aa;周旋。

〔7〕其:岂。

〔8〕密须:即密国,姞姓,地在今甘肃灵台县。周文王伐密须,得其鼓与大路,因此田猎检阅#-666kk;队。

〔9〕阙巩:国名,周武王灭之。

〔10〕参虚:为晋国#-666dd;野。

〔11〕襄之二路:周襄王赐晋文公大路、戎路。

〔12〕鏚钺:斧与金钺。秬鬯:黑黍香酒。

〔13〕文章:色采装饰的器物,如车服旗帜之类。

〔14〕#guoxue666-com;祖:远祖。

〔15〕辛有:平王时#-666aa;。二子:次子。

〔16〕籍父:即籍谈。

【注释】

遂:终。遂#-666hh;,如礼#-666hh;完三年丧。

以:同“已”。

考:成。典:指典故。

下一篇:昭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