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左传》 » 哀公 > 哀公四年

哀公四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翻译(二)

四年春,周历二月庚戌,盗贼杀死蔡昭侯申。

原文(三)

蔡公孙辰出奔吴。

翻译(三)

蔡公孙辰出逃到吴国。

原文(四)

葬秦惠公。

翻译(四)

安葬秦惠公。

原文(五)

宋人执小邾子。

翻译(五)

宋国#-666aa;#-666mm;小邾子。

原文(六)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翻译(六)

夏,蔡国杀死他们的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原文(七)

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

翻译(七)

晋国#-666aa;#-666mm;戎蛮子赤,把他送给楚国。

原文(八)

城西郛。

翻译(八)

修筑西城外城的城墙。

原文(九)

六月辛丑,亳社灾。

翻译(九)

六月辛丑,亳社发生火灾。

原文(十)

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翻译(十)

秋八月甲寅,滕顷公结去世。

原文(十一)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翻译(十一)

冬十二月,安葬蔡昭侯。

原文(十二)

葬滕顷公。

翻译(十二)

安葬滕顷公。

原文(十三)

(传)

翻译(十三)

(传)

原文(十四)

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文之锴后至,曰:“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锴执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杀之,故逐公孙辰,而杀公孙姓、公孙盱。

翻译(十四)

四年春,蔡昭侯将要去吴国,大夫们惟恐他再次迁移,帮着公孙翩追赶他而用箭射他。蔡昭侯中箭后逃入农舍死去。众#-666aa;围住公孙翩,他拿着两枝箭守在门口,众#-666aa;不敢接近。文之锴后到,说:“靠墙前进,他最多杀死两个#-666aa;。”文之锴手拿着弓走在前面,公孙翩射他,射中肘部。文之锴于是把公孙翩杀了,因此赶走公孙辰,而杀死公孙姓、公孙盱。

原文(十五)

夏,楚人既克夷虎〔1〕,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2〕,致方城之外于缯关〔3〕,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4〕,袭梁及霍〔5〕。单浮余围蛮氏〔6〕,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7〕。司马起丰、析与狄戎〔8〕,以临上洛〔9〕。左师军于菟和〔10〕,右师军于仓野〔11〕,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12〕:“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13〕。”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14〕,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15〕。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翻译(十五)

夏,楚国#-666aa;攻占了夷虎后,于是谋划侵占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把蔡国故地的居民聚集到负函,把方城之外的居民聚集到缯关,说:“吴国打算溯江而上攻取郢都,准备奔走听命吧。”以一个晚上为期限,却偷袭了梁地与霍地。单浮余包围了蛮氏,蛮氏#-666aa;民溃散。蛮子赤逃往晋国阴地。司马征集丰地、祈地与狄戎#-666aa;民参#-666kk;,逼近上洛。左#-666kk;驻扎在菟和,右#-666kk;驻扎在仓野,派人对守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国、楚国有盟约,好恶彼此相同。如果打算不废除盟约,是寡君的愿望。不然的话,我们准备打通少习山的道路前来听取你们的命令。”士蔑向赵鞅请示,赵鞅说:“晋国没有安定,怎么能惹翻楚国,一定要赶快把蛮子赤交给他们。”士蔑于是聚集九州戎人,假意准备#-666dd;割田土给蛮子并为他筑城,而且打算为此占卜。蛮子前来听取占卜结果,士蔑就把他抓起来,还抓了他的五大夫,在三户把他们送给楚军。司马假意给蛮子城邑,为他设立宗主,用来引诱蛮氏溃散的人民,然后把他们全都俘虏回国。

原文(十六)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畴、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翻译(十六)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援范氏。庚午,包围五鹿。九月,赵鞅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投降。荀寅逃往鲜虞,赵稷逃往临地。十二月,弦施迎接赵稷,于是拆毁了临地的城墙。国夏进攻晋国,占领了邢、任、栾、鄗、逆畴、阴#-666aa;、盂、壶口。会#-666ff;鲜虞#-666aa;,把荀寅送到柏#-666aa;

原文翻译

(经)

(经)

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四年春,周历二月庚戌,盗贼杀死蔡昭侯申。

蔡公孙辰出奔吴。

蔡公孙辰出逃到吴国。

葬秦惠公。

安葬秦惠公。

宋人执小邾子。

宋国#-666aa;#-666mm;小邾子。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夏,蔡国杀死他们的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

晋国#-666aa;#-666mm;戎蛮子赤,把他送给楚国。

城西郛。

修筑西城外城的城墙。

六月辛丑,亳社灾。

六月辛丑,亳社发生火灾。

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秋八月甲寅,滕顷公结去世。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冬十二月,安葬蔡昭侯。

葬滕顷公。

安葬滕顷公。

(传)

(传)

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文之锴后至,曰:“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锴执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杀之,故逐公孙辰,而杀公孙姓、公孙盱。

四年春,蔡昭侯将要去吴国,大夫们惟恐他再次迁移,帮着公孙翩追赶他而用箭射他。蔡昭侯中箭后逃入农舍死去。众#-666aa;围住公孙翩,他拿着两枝箭守在门口,众#-666aa;不敢接近。文之锴后到,说:“靠墙前进,他最多杀死两个#-666aa;。”文之锴手拿着弓走在前面,公孙翩射他,射中肘部。文之锴于是把公孙翩杀了,因此赶走公孙辰,而杀死公孙姓、公孙盱。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洛。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夏,楚国#-666aa;攻占了夷虎后,于是谋划侵占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把蔡国故地的居民聚集到负函,把方城之外的居民聚集到缯关,说:“吴国打算溯江而上攻取郢都,准备奔走听命吧。”以一个晚上为期限,却偷袭了梁地与霍地。单浮余包围了蛮氏,蛮氏#-666aa;民溃散。蛮子赤逃往晋国阴地。司马征集丰地、祈地与狄戎#-666aa;民参#-666kk;,逼近上洛。左#-666kk;驻扎在菟和,右#-666kk;驻扎在仓野,派人对守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国、楚国有盟约,好恶彼此相同。如果打算不废除盟约,是寡君的愿望。不然的话,我们准备打通少习山的道路前来听取你们的命令。”士蔑向赵鞅请示,赵鞅说:“晋国没有安定,怎么能惹翻楚国,一定要赶快把蛮子赤交给他们。”士蔑于是聚集九州戎人,假意准备#-666dd;割田土给蛮子并为他筑城,而且打算为此占卜。蛮子前来听取占卜结果,士蔑就把他抓起来,还抓了他的五大夫,在三户把他们送给楚军。司马假意给蛮子城邑,为他设立宗主,用来引诱蛮氏溃散的人民,然后把他们全都俘虏回国。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畴、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援范氏。庚午,包围五鹿。九月,赵鞅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投降。荀寅逃往鲜虞,赵稷逃往临地。十二月,弦施迎接赵稷,于是拆毁了临地的城墙。国夏进攻晋国,占领了邢、任、栾、鄗、逆畴、阴#-666aa;、盂、壶口。会#-666ff;鲜虞#-666aa;,把荀寅送到柏#-666aa;

扩展阅读

【注释】

四年:公元前491年。

公孙霍:传作“公孙盱”。

【注释】

承:诸家于此字断句及解释各不同,或为“辅佐”之意。

#-666aa;:民居。

【注释】

〔1〕夷虎:杜注:“蛮夷叛楚者。”

〔2〕蔡:指蔡国故地。致蔡。聚集蔡故地#-666aa;民。负函:在今河南信阳市。

〔3〕缯关:在今河南方城县。

〔4〕昔:同“夕”。

〔5〕梁:在今河南临汝县西。霍:在梁西南。

〔6〕蛮氏:地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南。

〔7〕阴地: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北。

〔8〕起:征集。丰:在今河南淅川县。析:今河南淅川与内乡县部#-666dd;地区。

〔9〕上洛:今陕西商县。

〔10〕菟和:山名,在商县东。

〔11〕仓野:在商县东南。

〔12〕命大夫:接受周朝赐命的大夫。

〔13〕少习:山名,在今商县东。

〔14〕九州之戎:住在阴地、陆浑的戎#-666aa;

〔15〕三户: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

【注释】

杜注:“陈乞,僖子。弦施,弦多。”

赵稷:见定公十三年注。临: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南。

邢:今河北邢台市。任:在今河北任城县东南。栾:在今河北栾城县。鄗:今河北#guoxue666-com;邑县、柏乡县。逆畴:在今河北保定市。阴#-666aa;:不详。盂:在今山西黎城县。壶口: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壶关。

#-666aa;: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南。

下一篇:哀公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