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礼记》祭统中的「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篇,“八佾”解释为:古时乐舞的行列。八人为一列,八佾则八八六十四人。按礼,天子八佾,诸侯只能六佾。 原文 »
〔2〕出自《文选》京都中-张平子中的「“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于明神。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 ,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元祀惟称,群望咸秩。飏槱燎之炎炀,致高烟乎太一。神歆馨而顾德,祚灵主以元吉。」篇,“八佾”解释为:八佾(yì),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有八列,列八人,共六十四人。佾,舞列。 原文 »
〔3〕出自《论语》八佾篇中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篇,“八佾”解释为: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原文 »
下一词汇:车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