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北芒的解释

北芒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祖饯-曹子建中的「步登北芒坂,遥望洛阳山。」篇,“北芒”解释为山名。在洛阳东北。芒,亦作“邙”。坂:山坡。 原文 »

〔2〕出自《文选》赠答一-张孟阳中的「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篇,“北芒”解释为山名。一作“北邙”。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世因以“北邙”泛称墓地。垒垒:坟墓相次貌。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中的「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先是,进遣骑都尉泰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擒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篇,“北芒”解释为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小平津的南面。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的「明帝即位,进封颍乡侯,邑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尘。不然,必有谤言。”毗正色曰:“主上虽未称聪明,不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与刘、孙不平,不过令吾不作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为公而毁其高节者邪!”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吏,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方。’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帝又欲平北芒,令于其上作台观,则见孟津。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河盈溢,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乃止。青龙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曰肃侯。子敞嗣,咸熙中为河内太守。」篇,“北芒”解释为山名。在当时的洛阳城北郊。呈东西走向。北面临近黄河。 原文 »

下一词汇: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