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北山的解释

北山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矣。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畴乃归,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骑,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趋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报,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仇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曰:“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心。”瓒乃纵遣畴。」篇,“北山”解释为山名。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即阴山。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徐胡二王传中的「诸葛诞反,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时大军在项,以贼兵精,诏基敛军坚垒。基累启求进讨。会吴遣朱异来救诞,军于安城。基又被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谓诸将曰:“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遂守便宜上疏曰:“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诸军并据深沟高垒,众心皆定,不可倾动。此御兵之要也。”书奏,报听。大将军司马文王进屯丘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军。文王敕军吏:“入镇南部界,不得有所遣。”城中食尽,昼夜攻垒;基辄拒击,破之。寿春既拔,文王与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至制敌擒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文王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基谏曰:“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众死者太半。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贼新败于外,又内患未弭,是其修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绍于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文王乃止。」篇,“北山”解释为山名。在今安徽寿县北。 原文 »

〔3〕出自《古文观止》诸葛亮中的「后出师表」篇,“北山”解释为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运米经过北山的时候,被赵云袭击,损失惨重。 原文 »

〔4〕出自《楚辞》九章-抽思中的「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既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篇,“北山”解释为当时郢都附近的山,或谓即郢都北十里的纪山。 原文 »

下一词汇:北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