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志下-潘安仁中的「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其人也,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今天子谅暗之际,领太傅主簿。府主诛,除名为民。俄而复官,除长安令。迁博士,未召拜,亲疾,辄去官,免。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者之效也。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谓拙于用多。称多则吾岂敢,言拙信而有征。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篇,“博士”解释为:官名。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以博士为宫廷教官。 原文 »
〔2〕出自《文选》铭-陆佐公中的「于是治定功成,迩安远肃。忘兹鹿骇,息此狼顾。乃正六乐,治五礼,改章程,创法律。置博士之职,而著录之生若云;开集雅之馆,而款关之学如市。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无文之典咸秩。」篇,“博士”解释为:六国时有博士,秦汉相承,诸子、诗歌、术数、方技,都立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都是教授官。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中的「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术,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茄陂、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建安年,卒。孙权率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燃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赈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百户。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千石以上子孙,年从,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未宾;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渠陵)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年,薨。追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篇,“博士”解释为:官名。儒学的教官。选轻:在人员的选择上标准低下。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韩崔高孙王传中的「鲁相上言:“汉旧立孔子庙,褒成侯岁时奉祠;辟雍行礼,必祭先师;王家出谷,春秋祭祀。今宗圣侯奉嗣,未有命祭之礼;宜给牲牢,长吏奉祀,尊为贵神。”制府议。博士傅祗以“《春秋》传言立在祀典,则孔子是也。宗圣适足继绝世,彰盛德耳;至于显立言,崇明德,则宜如鲁相所上。”林议以为:“宗圣侯亦以王命祀,不为未有命也。周武王封黄帝、尧、舜之后,及立恪;禹、汤之世,不列于时,复特命他官祭也。今周公以上,达于皇,忽焉不祀,而其礼经亦存其言;今独祀孔子者,以世近故也。以大夫之后,特受无疆之祀;礼过古帝,义逾汤、武。可谓崇明报德矣,无复重祀于非族也。”明帝又分林邑,封子列侯。正始年,薨,谥曰孝侯。子述嗣。」篇,“博士”解释为:官名。儒学的教官。后来法律、算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官也被称为博士。春秋: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记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历二百四十二年。文字简要,据说暗含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经文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传(chuán)言:传播学说。立在祀典:被朝廷的祭祀典章确立为祭祀对象。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中的「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篇,“博士”解释为:官名。负责儒学讲授和文献整理。 原文 »
〔6〕出自《古文观止》《汉书》中的「文帝议佐百姓诏」篇,“博士”解释为:掌管书籍文献的官员。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