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楚辞》九章-橘颂中的「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篇,“伯夷”解释为: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因反对武王灭殷,坚决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古人把他看作是有清高节操的人。 原文 »
〔2〕出自《文选》京都中-张平子中的「“春日载阳,合射辟雍。设业设虡,宫悬金镛。鼖鼓路鼗,树羽幢幢。于是备物,物有其容。伯夷起而相仪,后夔坐而为工。张大侯,制五正,设三乏,厞司旌。并夹既设,储乎广庭。」篇,“伯夷”解释为:尧、舜时明礼仪之官。相:赞礼。 原文 »
〔3〕出自《文选》音乐下-嵇叔夜中的「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抃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悆,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王豹辍讴,狄牙丧味。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舞 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感天地以致和,况蚑行之众类?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篇,“伯夷”解释为:伯夷和叔齐是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封建社会把他们当作高尚守节的典型。事见《孟子·万章》和《史记·伯夷列传》。廉:廉洁,不贪。 原文 »
〔4〕出自《文选》设论-班孟坚中的「主人曰:“何为其然也!昔者咎繇谟虞,箕子访周,言通帝王,谋合神圣。殷说梦发于傅岩,周望兆动于渭滨,齐甯激声于康衢,汉良受书于邳垠,皆俟命而神交,匪词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无穷之勋也。近者陆子优游,《新语》以兴;董生下帷,发藻儒林;刘向司籍,辨章旧闻;扬雄谭思,《法言》《太玄》。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圣之壸奥。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以全其质而发其文,用纳乎圣德,烈炳乎后人,斯非亚与!若乃伯夷抗行于首阳,柳惠降志于辱仕,颜潜乐于箪瓢,孔终篇于西狩,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且吾闻之:一阴一阳,天地之方;乃文乃质,王道之纲;有同有异,圣哲之常。故曰: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神之听之,名其舍诸!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隋侯之珠藏于蚌蛤乎?历世莫视,不知其将含景曜,吐英精,旷千载而流光也。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时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若乃牙、旷清耳于管弦,离娄眇目于毫分,逢蒙绝技于弧矢,般输榷巧于斧斤,良、乐轶能于相驭,乌获抗力于千钧,和、鹊发精于针石,研、桑心计于无垠。走亦不任厕技于彼列,故密尔自娱于斯文。”」篇,“伯夷”解释为:商孤竹君之子,因不受帝位,逃至周。武王灭商,拒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抗行:犹言高行。指不食周粟而死。 原文 »
〔5〕出自《战国策》设论-班孟坚中的「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篇,“伯夷”解释为:人名,廉洁的代表。 原文 »
〔6〕出自《尚书》虞书-舜典中的「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篇,“伯夷”解释为:东夷族部落首领,齐太公始祖,姜姓宗祖神,相传为尧舜之时臣子。舜时为秩官,典三礼。非商末周初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 原文 »
〔7〕出自《西京杂记》卷四中的「司马良史」篇,“伯夷”解释为:商代末年孤竹君长子,与其弟叔齐皆不愿继承父位,共奔至周。周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扣马而谏,欲阻武王。周灭商后,两人隐居,不食周粟而死。《史记·伯夷列传》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司马迁认为二人求仁得仁,以义为先,故列为列传之首。《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