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怛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物色-宋玉中的「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啗 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篇,“惨怛”解释为:惨怛(dá),忧伤,悲痛。《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的「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悬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惨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州幅裂;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篇,“惨怛”解释为:惨怛(dá),悲痛。 原文 »
〔3〕出自《庄子》杂篇-盗跖中的「无足问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 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 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妄邪?”知和曰:“ 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 ,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也。与俗化世,去至重, 弃至尊,以为其所为也。此其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 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欣之喜,不监于心。 知为为而不知所以为。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也。” 无足曰:“夫富之于人,无所不利。穷美究势,至人之所不得逮,贤 人之所不能及。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因人 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严若君父。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 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天下虽非我,孰能辞之!”知和曰:“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 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 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 ,反监之度。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尧、 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 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 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无足曰:“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 以持生,则亦久病长厄而不死者也。”知和曰:“平为福,有余为害 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今富人,耳营钟鼓管籥之声,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 业,可谓乱矣;侅溺于冯气,若负 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 则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 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 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 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 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 不得。缭意绝体而争此,不亦惑乎!”」篇,“惨怛”解释为:惨怛(dá),悲伤的样子。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