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侍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张平子中的「内有常侍谒者,奉命当御。兰台金马,递宿迭居。次有天禄石渠,校文之处。重以虎威章沟,严更之署。徼道外周,千庐内附。卫尉八屯,警夜巡昼。植铩悬 ,用戒不虞。」篇,“常侍”解释为:即中常侍,随侍皇帝。东汉改用宦官,从入内宫,侍从左右,掌管文书诏令。谒者:亦名中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之时,汉制郎中令属官有谒者,少府属官亦有中书谒者令后改称中谒者令。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中的「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世居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措置。时绍劝进便可于此决之,至于再;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检司诸宦者;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千余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篇,“常侍”解释为:即中常侍。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_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青龙年,入为侍中。先是,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未就。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职年,多所驳争。诏曰:“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使毓自选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举常侍郑冲,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举吾所未闻者。”乃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前此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窗)聪”、“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会司徒缺,毓举处士管宁;帝不能用,更问其次。毓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林。”帝乃用暨。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篇,“常侍”解释为:即散骑常侍。郑冲(?—公元 274):字文和,河南尹开封(今河南开封市西南)人。出身寒微。受曹丕的提拔进入仕途,曹魏时历任司空、司徒、太保。西晋建立,任太傅,封寿光公。传见《晋书》卷三十三。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三嗣主传中的「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及还,俨道病死。忠说皓曰:“北方守战之具不设,弋阳可袭而取。”皓访群臣,镇西大将军陆凯曰:“夫兵,不得已而用之耳。且国鼎立以来,更相侵伐,无岁宁居。今强敌新并巴蜀,有兼土之实;而遣使求亲,欲息兵役,不可谓其求援于我。今敌形势方强,而欲侥幸求胜,未见其利也。”车骑将军刘纂曰:“天生才,谁能去兵?谲诈相雄,有自来矣!若其有阙,庸可弃乎?宜遣间谍,以观其势。”皓阴纳纂言。且以蜀新平,故不行;然遂自绝。月,所在言得大鼎,于是改年,大赦。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冬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皓庶弟永安侯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丁固、诸葛靓逆之于牛屯;大战,但等败走。获谦,谦自杀。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月,皓还都建业。卫将军滕牧,留镇武昌。」篇,“常侍”解释为:官名。即散骑中常侍。侍从皇帝,参与处理尚书台呈送给皇帝的机要公事。曹魏称散骑常侍。 原文 »
〔5〕出自《长生殿》三嗣主传中的「第三十二章 哭像」篇,“常侍”解释为:俗所谓太监。唐代设内侍省,管理内常侍。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