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丞相的解释

丞相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第一中的「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篇,“丞相”解释为即王导,王悦的父亲。 原文 »

〔2〕出自《文选》张平子中的「若夫翁伯浊质,张里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东京公侯,壮何能加?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轻死重气,结党连群,寔蕃有徒,其从如云。茂陵之原,阳陵之朱, 悍虓豁,如虎如 。睚眦虿芥,尸僵路隅。丞相欲以赎子罪,阳石污而公孙诛。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创痏。」篇,“丞相”解释为指公孙贺。欲以赎子罪:欲以朱安世赎其儿子之罪。《汉书·公孙贺传》载,武帝时,公孙贺为丞相,其子敬声为太仆,因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事发下狱。当是时,正诏捕阳陵大侠朱安世,而未能得。贺自请逐捕朱安世以赎子敬声之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得知公孙贺欲以己赎子罪,遂在狱中上书,告敬声与武帝女阳石公主私通,并使巫人诅祝武帝。因此公孙父子俱死狱中。 原文 »

〔3〕出自《文选》墓志-任彦昇中的「既称莱妇,亦曰鸿妻,复有令德,一与之齐。实佐君子,簪蒿杖藜,欣欣负戴,在冀之畦。居室有行,亟闻义让,禀训丹阳,弘风丞相。籍甚二门,风流远尚,肇允才淑,阃德斯谅。芜没郑乡,寂寥扬冢,参差孔树,毫末成拱。暂启荒埏,长扃幽陇,夫贵妻尊,匪爵而重。」篇,“丞相”解释为东晋名相王导。王氏为王导宗族后人。陈直《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有王导五世从孙王法兴,王氏之父王法施大概与法兴同辈。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月,以公为丞相。秋月,公南征刘表。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篇,“丞相”解释为官名。为朝廷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全国。御史大夫:官名。地位仅仅低于丞相,主管监察、执法和国家文书档案。如果丞相缺人,通常由御史大夫递补。东汉光武帝废除丞相执政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为名义上的辅政大臣,而实际事权却归于侍从皇帝的尚书台,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现在曹操废除三公,恢复旧制,并且自任丞相,目的是削弱汉室,独揽朝廷权力。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中的「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亭)乡侯。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阵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太平年,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来降,魏人围之。遣朱异、唐咨等往救,复使奉与黎斐解围。奉为先登,屯于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猝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永安年,假节,领徐州牧。年,魏伐蜀,奉率诸军向寿春,为救蜀之势。蜀亡,军还。休薨,奉与丞相濮阳兴等,从万彧之言,共迎立孙皓。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宝鼎年,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建衡元年,奉复帅众治徐塘,因攻晋谷阳。谷阳民知之,引去,奉无所获。皓怒,斩奉导军。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奉弟封,官至后将军,先奉死。」篇,“丞相”解释为指当时任丞相的孙2 。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后蜀使至,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篇,“丞相”解释为指任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他又是诸葛恪的叔父。 原文 »

〔7〕出自《西京杂记》卷一中的「止雨如祷雨」篇,“丞相”解释为官名,最高国务长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战国时秦国始置,也称宰相、相国。御史:此指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辅佐丞相处理政务,汉承秦制,为全国最高监察、执法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国家重要典籍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薛宣朱博传·朱博传》曰:“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权位尤重。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汉代九卿、郡守等俸禄等级皆为二千石,故此处代指高级官吏。亦指郡国守相。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这是皇帝子弟的封地,设官初仿中央,吴楚七国之乱后加以裁削,由中央派相处理行政。相和太守相当,都是二千石的官,所以汉代往往用二千石作为‘郡国守相’的代称。”石,古代重量单位,汉时一石为一百二十斤,《汉书·律历志上》曰:“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亦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祷祠:祈祷祭祀。 原文 »

下一词汇: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