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第二中的「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篇,“《春秋》”解释为: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 原文 »
〔2〕出自《文选》京都上-班孟坚中的「“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嵕,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篇,“《春秋》”解释为: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为儒家经典之一。 原文 »
〔3〕出自《文选》畋猎中-司马长卿中的「“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建华旗,鸣玉鸾。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射《狸首》,兼《驺虞》,弋《玄鹤》,舞干戚,载云?,掩群雅。悲《伐檀》,乐“乐胥”。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述《易》道,放怪兽。登明堂,坐清庙,次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王,而功羡于五帝。若此故猎,乃可喜也。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从此观之,齐楚之事,岂不哀哉?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垦辟,而人无所食也。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篇,“《春秋》”解释为:指褒贬善恶,足观成败,知其得失,可为政治借鉴的《春秋经》。《春秋》义理繁茂,故比之于林薮。 原文 »
〔4〕出自《文选》序上-杜元凯中的「《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篇,“《春秋》”解释为:周末鲁国史书的旧名。相传经过孔子删订整理,记载从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原文 »
〔5〕出自《文选》铭-陆佐公中的「于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人识廉隅,家知礼让。教臻侍子,化洽期门。区宇乂安,方面静息。役休务简,岁阜民和。历代规谟,前王典故,莫不芟夷翦截,允执厥中。以为象阙之制,其来已远。《春秋》设旧章之教,经《礼》垂布宪之文,《戴记》显游观之言,周史书树阙之梦。北荒明月,西极流精。海岳黄金,河庭紫贝。苍龙玄武之制,铜雀铁凤之工。或以听穷省冤,或以布化悬法,或以表正王居,或以光崇帝里。晋氏浸弱,宋历威夷。礼经旧典,寂寥无记。鸿规盛烈,湮没罕称。乃假天阙于牛头,托远图于博望。有欺耳目,无补宪章。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复表门,草创华阙。」篇,“《春秋》”解释为: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旧章之教:指鲁大夫季桓子在发生火灾时,发布收藏象阙悬书的教命。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先是,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今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于未萌,岂不信邪!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若此辈类,焉可胜陈?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故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履’。《洪范》记灾,发于言貌。何战国之谲权乎哉!”」篇,“《春秋》”解释为: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是后代编年史的起始。解释《春秋》经文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指归》:书名。即《老子指归》。严君平论述《老子》的著作。原书为十四卷。今正统《道藏》能字号收录有第七至第十三卷,题为《道德真经指归》。其所引《老子》经文,与马王堆帛书《老子》多相合,应是严君平的原著。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现。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闿)开昌门,出天子。”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海。至令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幺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叡,擒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秋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篇,“《春秋》”解释为: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是后代编年史的起始。解释《春秋》经文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晋侯:指晋文公。晋文公进攻卫国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原文 »
〔8〕出自《西京杂记》卷六中的「书太史公事」篇,“《春秋》”解释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事年代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春秋》文字简短,褒贬寓于记事之中,后世称这种写法为“春秋笔法”,认为《春秋》严守礼法,忠于事实,微言大义皆寓于记事的详略、书否之中,往往一字便可见褒贬。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