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辟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古文观止》欧阳修中的「纵囚论」篇,“大辟”解释为:死刑。 原文 »
〔2〕出自《尚书》周书-吕刑中的「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篇,“大辟”解释为: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明帝纪中的「月,太白昼现。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悬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必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月,己未,大曜兵,飨军;遣使者持节,犒劳合肥、寿春诸军。辛巳,行还许昌宫。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冬月,乙丑,月犯镇星及轩辕。戊寅,月犯太白。月,京都地震,从东南来,隐隐有声,摇动屋瓦。月,诏有司删定大辟,减死罪。」篇,“大辟”解释为:刑罚名。即死刑。曹魏的死刑,按罪名轻重又分三等:最轻为弃市(用刀杀死在市场上);其次为腰斩(让犯人脱光衣服伏在砧板上,用斧把腰斩断);最重为枭首(用刀砍下脑袋,然后高悬示众)。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韩崔高孙王传中的「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几至大辟。暨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擒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乃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合党,欲行寇掠。暨散家财以供牛酒,请其渠帅,为陈安危;山民化之,终不为害。避袁术命召,徙居山都之山。荆州牧刘表礼辟,遂遁逃,南居孱陵界;所在见敬爱,而表深恨之;暨惧,应命,除宜城长。」篇,“大辟”解释为:死刑。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正月,诏曰:“夫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腰绖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月,陆逊讨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冬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安,不克。诸葛恪平山越事毕,北屯庐江。」篇,“大辟”解释为:死刑。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陆逊传中的「闻武昌左部督薛莹,征下狱,抗上疏曰:“夫俊乂者,国家之良宝,社稷之贵资;庶政所以伦叙,门所以穆清也。故大司农楼玄、散骑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皆当世秀颖,时显器;既蒙初宠,从容列位;而并旋受诛殛,或圮族替祀,或投弃荒裔。盖《周礼》有赦贤之辟,《春秋》有宥善之义。《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而蕃等罪名未定,大辟已加;心经忠义,身被极刑:岂不痛哉!且已死之刑,固无所识;至乃焚烁流漂,弃之水滨:惧非先王之正典,或甫侯之所戒也。是以百姓哀耸,士民同戚。蕃、勖永已,悔亦靡及;诚望陛下,赦召玄出。而顷闻薛莹,猝见逮录。莹父综,纳言先帝,傅弼文皇。及莹承基,内厉名行;今之所坐,罪在可宥。臣惧有司,未详其事;如复诛戮,益失民望。乞垂天恩,原赦莹罪;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时师旅仍动,百姓疲弊。抗上疏曰:“臣闻《易》贵随时,《传》美观衅;故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玉台有忧伤之虑,孟津有反旆之军。今不务富国强兵,力农蓄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百揆之署无旷厥职;明黜陟以厉庶尹,审刑赏以示劝沮;训诸司以德而抚百姓以仁;然后顺天乘运,席卷宇内。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凋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昔齐鲁战,鲁人再克而亡不旋踵。何则?大小之势异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哉!且阻兵无众,古之明鉴。诚宜暂息进取小规,以蓄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庶无悔吝。”」篇,“大辟”解释为:死刑。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吴范刘惇赵达传中的「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推引杯觞,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初,以内外多事,特立科:“长吏遭丧,皆不得去。”而数有犯者,权患之,使朝臣下议。综议以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行之人,其后必绝。”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赤乌年,卒。子冲嗣。冲平和有文干。天纪中,为中书令。徐详者,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也。先综死。」篇,“大辟”解释为:死刑。 原文 »
〔8〕出自《古文观止》路温舒中的「尚德缓刑书」篇,“大辟”解释为:死刑。 原文 »